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十七章 北方政权之新生命 北朝
目录
第一编 上古文化三代之部
第二编 春秋战国之部
第二编 春秋战国之部
第三编 秦汉之部
第三编 秦汉之部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十七章 北方政权之新生命 北朝
第五编 隋唐五代部
第五编 隋唐五代部
第五编 隋唐五代部
第六编 两宋之部
第七编 元明之部
第七编 元明之部
第八编 清代之部
上一页下一页
从学术影响到政治,回头再走上一条合理的路,努力造出一个合理的政府来。此指能切实贡献于民众,而非专为保门第、固权荣而言。
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北朝尤以齐律为最。由唐及清,皆本隋律,隋律则本于齐。魏拓跋焘定律,出崔浩、高允之手。浩长于汉律,为之作序。(史记索隙引。)高允史称其“尤好春秋公羊”,盖冶汉董仲舒、应劭公羊决狱之学者。其后代有名家,太和中,改定律令,君臣聚议一堂,考订之勒,古今无比。此为北系诸律之嚆矢。渊源当自汉律,不尽袭魏、晋之制也。则齐政虽称昏乱,其士大夫之贡献亦甚大。
鲜卑高门子弟,皆在行间,贵族即是军人,当兵即是出身,杂卑自己规模本如此。
(四)北周帝系表
刘渊父子皆粗知学问,渊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皆是东汉的旧传统。
一、先治心,“治民之本,莫若宰守。治民之礼,先当治心。其要在清心,次在治身,躬行仁义、孝弟、忠信、礼让、廉平、俭约,继之以无倦。”二、敦教化,三、尽地利,四、擢贤良,五、恤狱讼,六、均赋役。
时河、洛一带久已荒残,山西亦为东西交兵之冲,石虎之乱,屠割尤惨,故东方惟慕容,西方惟苻、姚,为北方文化残喘所托命。
周礼是他们政治理论的根据,一时君臣皆悉心讨究。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二则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吞并江南,则必先将首都南移。
姚兴时,耆儒姜龛、淳于岐等教学长安,诸生自远而至。兴每与龛等讲论道艺。胡辩讲授洛阳,关中诸生赴者,兴敕关尉勿稽其出入。
石勒徙士族三百户于襄国,名崇仁里。置公族大夫领之。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又定秀、孝试经之制。勒军中特有“君子营”,集衣冠人物为之。史称:“卢谌、崔悦、荀绰、裴宪、傅畅并沦陷非所,虽俱显于石氏,恒以为辱。”
在此汉化深浓、儒业奋兴之空气下,乃酝酿而有魏孝文之迁都。
士人为县,尤见齐政渐上轨道。
高欢一家,虽是一个汉、鲜混杂的家庭,史称高欢渤海蓨人,其六世祖隐,为晋玄菟太守,则高欢应为汉人。惟自五世祖庆,已三世事慕容氏,曾祖湖仕北魏,谥坐法徙怀朔。史称欢遂“习其俗”,至其后娄氏则鲜卑豪族也。高澄娄出,故侯景呼以“鲜卑小儿”。高洋问杜弼:“治国当用何人?”弼对:“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洋以为“此言讥我”。又斩高德政,谓:“德政常言宜用汉人除鲜卑,此即合死。”洋后李氏出赵郡,其子废帝殷,洋谓其:“得汉家性质,不似我。”
而当时官吏的任用,尤能打破历来氏族门第的拘絯。
慕容廆益大兴文教,以刘赞为东庠祭酒,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廆览政之暇,亲临讲肄。慕容氏于五胡中受汉化最深。
魏孝文迁都,自有其必然的动因。
齐律尤为隋、唐所本。
他的抱负未能舒展,鲜卑人追不上他的理想,而变乱由此起。
如高允、尤好春秋公羊。李世安、祖曾,治郑氏礼、左氏春秋。叔父孝伯,少传父业。李冲、李彪、上封事七条,极识治体,殆其时之贾生也。为中书教学博士,述春秋三传,合成十卷。王肃,自南朝来。尤其著者。所谓:“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进,崔光、邢峦之徒以文史达,其余涉猎典章,关集词翰,斯文郁然,比隆周、汉也。”魏书儒林传序。九九藏书
尔朱荣世为领民酋长,部落八千余家,有马数万匹,元天穆说之曰:“世跨并、肆,部落之民,控弦一万。”此乃代表鲜卑遗留在北方之旧传统、旧势力,与洛阳汉化后之新朝贵绝不相同。一个国家,同时摆着两个绝不相同的社会,势必酿乱。
北齐在地理和人物上,都承袭着洛阳政府之遗傅。
元魏先受慕容氏影响,自拓拔珪时已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初有生员千余人,后增至三千。道武帝命梁越授诸皇子经,官上大夫。
此书在魏孝文时已见重。西魏因推行周礼,故公卿多习其业。北齐熊安生精治此经,名闻于周。周武帝灭齐,安生遽令扫门,曰:“周帝必来见我”,已而果至。
僚吏俊彦,旦理公务,晚就讲习。

四、北齐北周文治势力之演进

元魏自道武帝至孝武帝入关,凡十一主,一百四十九年,分为东、西。
孝文迁都后的政令,第一是禁胡服,屏北语。
又次则奖通婚。孝文自纳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荣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女充后宫。
六条之四曰“擢贤良”,其言曰“自昔州郡大吏,但取门资,不择贤良。夫门资乃先世之爵禄,无妨子孙之愚。今之选举,不限资荫,惟在得人。”
孝文太和十五年始亲政,是年即建明堂,改营太庙。明年坏太华殿,改建太极殿。十七年改作后宫。北魏的国力,到此已盛,与其在平城因陋就简的改造,不如径迁洛阳,可以彻底兴筑,以弘规制。洛阳的新规模,可看洛阳伽蓝记。其分区建筑之计划,创于韩显宗,见北史韩传。又孝文语其臣曰:“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宗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见魏书成淹传。)此皆经济上原因,使魏不得不迁都也。崔浩谏拓拔珪迁邺、则谓:“分家南徙,恐不满诸州之地。”此见前后北魏国力之膨胀。
(三)北齐帝系表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于是以前的官吏,为门资所应得;而此后的官吏,则将为民众负责任。此种意识,不可不说是当时一个极大的转变。
西魏三主,二十三年。

二、北方之汉化与北方儒统

而留戍北边的,却下同奴隶。贵贱遽分,清浊斯判。朝政渐次腐败,遂激起边镇之变乱。
北周文帝于行台省置学,取丞郎及府佐德行明敏者充生。悉令旦理公务,晚就讲习,先六经而后子、史。又于诸生中简德行淳懿者侍读书,河东薛慎等十二人应其选。
从此漫漫长夜,开始有一线曙光在北方透露。到隋、唐更见朝旭耀天。
王猛死,特诏崇儒,禁老、庄、图谶之学。诏曰:“权可偃武修文,以称武侯雅旨”,则必猛生前时时称说其意也。九九藏书
五胡杂居内地,已受相当汉化。但彼辈所接触者,乃中国较旧之经学传统,而非代表当时朝士名流之清谈玄理。南渡以还,士大夫沦陷北方者,不得不隐忍与诸胡合作,而彼辈学术涂辙,亦多守旧,绝无南渡衣冠清玄之习。
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
然而汉人的势力,很快在北齐的政府下抬头。
史称:“魏主将迁都,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以胁之。至洛阳,霖雨不止,群臣泣谏。魏主曰:‘今者兴发不小,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迁都之计遂定。”其时一般鲜卑人之暮气沉沉,固不待南迁而衰象已见矣。孝文太子恂,既南来,深苦河、洛暑热,每追乐北方。此皆浅演民族之暮气表示也。帝赐之衣冠,常私着胡服,杖数百,囚之。又谋轻骑奔代,废为庶人,赐死。自以为一种高远的政治理想,而引起家庭父子惨剧者,前者有王莽,后有魏孝文。时孝文南迁,所亲任多中州儒士,其时北方汉士族文化力量已不可侮。惟孝文知之,鲜卑种人多不知也。宗室及代人,往往不乐。孝文尝谓陆叡曰:“北人每言北俗质鲁,何由知书?此乃鲜卑暮气对汉文化之反应。朕闻之,深用怃然。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顾学与不学耳。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孝文之开譬深切如此,然陆叡、穆泰终以反对南迁,谋乱伏诛,则知当时鲜卑人一般之意态,实距孝文理想甚远也。
初,元魏在马邑、云中界设“六镇”以防柔然。
一则元魏政制,久已汉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政治中心。
尔朱荣入洛阳,沉王公以下二千余人于河。洛阳政府的汉化暂见顿挫。
姚泓亲拜淳于岐于床下,自是公侯见师傅皆拜。
后魏自张彝见杀,武官皆得依资人选,官员少而应调者多。崔亮为吏部尚书,乃奏为格制,官不问贤愚,以停解日月为断,年月久则先擢用,世谓之“停年格”。魏之失人自此始。高齐自高澄、袁韦修、杨遵彦、辛术相继掌大选,颇革魏弊,而辛术管库必擢,门阀不遗,衡鉴之美,尤为见称。
时范阳卢元、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皆集代郡。高允征土颂谓:“名征者四十二人,就命者三十五人。”卢丑当太武监国时入授经,以师傅恩赐公爵。张伟以通经官中书侍郎,受业者常数百。张吾贵门徒千数。高允居家教授,受业者千余人;郡国建学校,立博士,皆出允议。史称梁越“博综经传”,卢丑“笃学傅闻”,张伟“学通诸经”,李同轨“学综诸经”,崔浩“博览经史”,髙允“博通经史”,李安世“博综群言”,此证北儒学风,主经史实济,务博综,不似江南以清虚为贵也。
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文治基础尚未稳固,而武臣出路却已断塞。
北史卢恺传:“自周氏以降,选无清浊。恺摄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别氏流。”又北史陆彦师传:“转吏部侍郎。隋承周制,官无清浊,彦师在职,凡所任人,颇甄别于士庶。”盖北周僻在关西,洛阳鲜卑贵族,去者无几,故苏绰得教宇文泰打破门第,拔才任用。如此,则鲜卑族自见湮沉,汉人自见腾驤,实为北周汉化一更要关键。隋文非有大功盛业,而北周大臣如韦孝宽、杨惠、李德林、高炯、杨穆,皆翕然归奉,此恐亦有种姓之见存。至隋时,政治转换,已上轨道,故卢恺、薛道衡等
www.99lib•net
重提士庶之别,此并非反对北周之制,实为依照苏绰用意,作更进一步之甄别也。
刘延明就博士郭瑀学,瑀弟子五百人,通经业者八十余人。凉武昭王以延明为儒林祭酒,蒙逊拜为祕书郎,牧犍尊为国师,学徒数百。常爽明习纬族,五经百家,多所研综。门徒七百人,索敞为之助教。敞入魏以儒学为中书博士,贵游子弟成就显达者数十人。蒙逊时又有宋繇、阚骃均见礼待。可见河西儒学之盛。又游明根、高闾皆以流寓入魏,特被孝文礼遇。游子肇,亦名儒。闾与高允称“二高”。
杨愔尤称当时经学名懦,一门四世同居,昆季就学者三十余人。事高洋,时称“主昏于上,政清于下。”常山王高演杀杨愔,高殷(废帝,母李皇后,赵郡李氏女。)见废,亦当时胡、汉界线相争之一幕。
胡太后时,明帝神龟二年。羽林、虎贲作乱,杀尚书郎张仲瑀及其父张彝,而朝廷不能问,仲瑀上封事,请诠别选格,排抑武夫,不使预清品。及父子见杀,诏诛凶强者八人,余并大赦以安之。其事已为凊流文治派与武人势力之显著冲突。在中央政府下之羽林侍卫尚无出路,何论边鄙镇兵?六镇叛变,正为此种形势之继续扩大。南中文治派与北边武人之冲突,其后面不啻即是汉化与鲜卑故俗之冲突也。史又称:“代人迁洛,多为选部所抑,不得仕进。及六镇叛,元叉乃用代来人为传诏以慰悦之。”是可见当时南、北界划矣。
六镇:郦道元传:“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会诸镇叛,不果。”
史称:“高欢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惟惮高昂。欢每申令三军,常为鲜卑言;昂若在列时,则为华言。”然同洋即位,群臣皆汉、魏衣冠。直至末年,洋乃数为胡服,微行市里。则知文宣时齐朝早已汉化。又齐文宣诛诸元二十五家,杀三千人,余十九家并禁锢,嗣又大杀元氏,魏后竟无遗种,亦为汉人得势一因。其后隋文帝尽杀宇文子孙,无遗种。
广阳王传谓:“及太和在历,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北齐书魏兰根传亦谓:“中年以来,有司号为府户,役同厮养,官婚班齿,致失清流。而本宗旧族,各各荣显,顾赡彼此,理当愤怨。”按:道武平中山,多置“军府”以相威摄,凡有八军。军各配兵五千,食禄主帅,军各四十六人。自中原稍定,八军之兵渐割南戍,军兵裁千余,然帅如故,费禄不少。杨椿表罢四军,减其主帅百八十四人,六镇亦称“府户”,盖体制略同。西魏“府兵”之名殆本此。秦、汉军民分治,故于郡守外置都尉。北朝其先纯系军治,故府设帅,而称军府。(此犹秦南海、桂林、象郡仅设一尉,不更置守也。)及后文治渐蒸,军主镇帅,遂无出路,群加简蔑,目为府户,以别于中朝搢绅门阀焉。
是五胡虽云扰,而北方儒统未绝。
三则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此只是北方汉士族的文化力量之逐步抬头。而一般鲜卑人,则以建国已踰百年,而不免暮气渐重,此却是浅演民族一种根本的惨运。魏文帝实在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种人以一种新刺激。99lib.net

一、北朝帝系及年历

绰依周礼定官制,未成而卒,辩续成之。西魏正式行周礼建六官,在恭帝三年。同脩者尚有崔献,薛。
然北魏洛阳政府之覆灭,只是拓拔氏一家统治权之解体,对于当时北方文治势力之进展,依然无可阻碍。魏孝文只是认识了此种力量,要把鲜卑的统治权与之融合一体。洛阳的鲜卑贵族,以及北方的六镇军人,都不了解此意,他们只有先后做时代潮流下之牺牲品。
官吏在政治上的责任,现在又明白的重新提出。
太袓元兴元年至邺,即有定都意,乃置行台。太宗神瑞二年又议迁都,以崔浩等谏而止。汉化愈进,即迁都动机愈成熟,两事连带而来。
惜乎孝文南迁五年即死。孝文五岁即位,初权在太后。二十五岁始亲政,二十九岁迁都,三十三岁即卒。
拓拔嗣信用崔浩,至拓拔焘又征卢元、高允,文化渐盛。
北齐制县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凡九等。此亦为隋、唐所袭。然犹因循后魏,用人滥杂,至于士流耻居。元文遥遂奏于武成帝,密搜世胄子弟,恐其辞诉,总召集神武门,宣旨慰谕而遣。自是县令始以士人为之。
悬为当时行政官吏的新经典。
太和十五年始亲政;十七年南伐,是年即议迁都,并起宫殿于邺。是后连年南伐,直到孝文之卒。可知孝文迁都,实抱有侵略江南之野心也。
史称:“世宗时,天不承平,学业大炽。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多者千余人,少者亦数百,州举茂异,郡贡孝廉,每年逾众。”此魏孝文迁都后北方学术界气象也。
周自宇文觉篡位,五主,二十五年。
(二)西魏帝系表
沃野,沃野、薄骨律在西北边,略当河套、宁夏境,为六镇最西第一镇。怀朔,最西第二镇,今绥远五原、固阳境。武川,从西第三镇,今绥远武川。抚冥,武川、柔玄之间,约相距各五百圼之地。柔玄,怀荒东,近天镇北,今绥远兴和。怀荒,今地未考,当在兴和、沽源间。又有御夷,今察哈尔沽源、多伦二县地。后置,在“六镇”外。
而一时朝士,文采、经术尤盛。此与当时暮气的鲜卑人两两对照,即知魏孝文迁都之一种内心激动矣。
苻秦文教尤盛,诸经皆置博士,惟阙周礼,乃就太常韦逞母宋氏传其音读,即其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受业。号宋氏曰:“宣文君”。
自是代人迁洛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拓拔改氏元,其它如长孙、拓拔。奚、达奚。叔孙、乙旃穆、丘穆陵。陆、步六孤。贺、贺赖。刘、独孤。贺楼。等,皆胡姓改。凡一百十八姓。详魏书官氏志。http://www.99lib.net
(一)北魏帝系表
西魏则宇文泰虽系鲜卑,或匈奴。然因传统势力入关者少,更得急速汉化。苏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卢辩累世儒学。魏太子及诸王皆束脩礼受业。叔父同,注小戴,辩注大戴。诸人,卒为北周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
东魏一主,十七年,先亡。
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
帝谓:“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语言不听仍旧。”又曰:“如此渐习,风化可新。若仍故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又曰:“朕尝与李冲论此,冲曰:‘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冲之此言,其罪当死。”观颜之推家训,当时北方士族,仍有以教子弟学鲜卑语得奉事公卿为荣。直至高欢,必遇高敖曹在军中,乃为汉言。则魏孝文之理想,竟未得达。
文长数千言,周主常置座右。又令百司诵习。绰又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账户籍之法。此如汉初张苍为计相事,隋室之盛即本此。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尔朱荣居晋阳,为孝庄帝所杀。荣从子兆弑庄帝,高欢杀兆,孝武帝奔关中。高欢以洛阳西逼西魏,南近梁境,乃议迁邺。洛阳四十万户,令下三日,狼狈即行。
齐自高洋篡位,五主,二十八年。
其次则禁归葬,变姓氏。
北方中经历范湖长期纷扰之后,渐渐找到复兴的新机运,是为北朝。
苏绰的六条诏书:

三、魏孝文迁都及北魏之覆灭

洛阳伽蓝记谓:“当时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方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常与高阳王雍争衡。”高阳正光中为丞相,童仆六千,妓女五百,汉、晋以来,诸王豪侈未之有。河间亦妓女三百,常语人云:“晋室石崇,乃是庶姓;况我大魏天潢,不为华侈。”此等汉化,岂魏孝文所想望!
北史广阳王建传:“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擁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废仕宦,乃至偏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置之。”按:六镇亦有柔然降人,及内地汉人征发配戍。故明帝正光五年八月诏,有“元非犯配,悉免为民,镇改为州”之语。
李铉、邢峙、齐文宣诏授太子经。冯敬德、武成为后主择师,命为侍讲。冯元熙,敬德子,以孝经授纬太子。皆以经学为帝室师。史称:“孝昌之后,海内淆乱,四方学校,所存无几。至于兴和、武定之世,寇难既平,儒业复光。”其间相去不过十年。后魏崔亮年劳之制,至是见革。
别有河西儒学,以诸凉兵祸较浅,诸儒传业不辍,又为苻、姚丧乱后诸士族避难之所。至拓拔焘并北凉,群士始东迁,遂与东方慕容燕以来儒业相汇合,而造成元魏之盛况。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