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十八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 魏晋南北朝之门第
目录
第一编 上古文化三代之部
第二编 春秋战国之部
第二编 春秋战国之部
第三编 秦汉之部
第三编 秦汉之部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十八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 魏晋南北朝之门第
第五编 隋唐五代部
第五编 隋唐五代部
第五编 隋唐五代部
第六编 两宋之部
第七编 元明之部
第七编 元明之部
第八编 清代之部
上一页下一页
诏曰:“代人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无异寒贱,故宦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范阳卢、清河崔、荥阳郑、太原王。自此以外,应班士流者,寻续别敕。其旧为部落大人,而皇始以来,三世官在给事以上,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以来,三世官在尚书以上,及品登王公者,亦为姓。其大人之后,而官不显者为族。若本非大人而官显者亦为族。凡此姓族,皆应审覆,勿容冒伪。”

四、当时之婚姻制度与身分观念

山东以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以韦、裴、柳、薛、杨、杜首之。
当时在上者既力主门品,则门第在政治上的地位自然稳固。
关于第一点。西晋统一以后,刘毅、卫瓘、李重诸人均有论列。九品中正本系三国军政时代之权宜办法,今天下复归一统,自当仍将察举权付之地方长官,不必再要一个中正。
盖若惟才是用,则鲜卑自不如汉人;论门品,则鲜卑以王室亲贵,尚可保其优势,所以较之南朝君臣的意态,恰相反对。北朝学校制度,亦较南朝像样。
如是则官位之升降,乃不系于居官服务之成绩,而操于中正之“品状”。
宋孝建时,孝武帝。周朗魏书刘骏传以为周殷。上书献谠言,谓:“今士大夫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庶人父子殊产,八家而五。其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隋卢思道聘陈,嘲南人诗曰:“共甑分炊饭,同鐺各煮鱼。”日知录卷十三有“分居”一条论及此。
关于第二点,魏夏侯玄已求矫正。
北方门第至元魏时亦有郡姓、国姓之目。“郡姓”为汉族。
宋延颜之为御史中丞,在任纵容,无所举奏。王球甚矜曹地,从弟僧朗除中丞,谓曰:“汝为此官,不复成膏粱矣。”齐甲族多不居宪职,王氏分枝居乌衣者为官微减,王僧虔为中丞,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我亦试为耳。”故齐明帝谓“宋世以来无严明中丞”。
州置“大中正”,郡置“小中正”。自汉末舍之州牧,于是州在郡上,自成一级。大中正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通典语。故“中正”乃中央官之兼职。故晋书职官志别无“中正”之官。
而侨姓中又分早、晚渡江之不同。
“品”者履行,“状”者才能、绩效。中正可得定“品”,不能知“状”。应于入仕之后,别有考课之法。今品、状均付于中正。如王嘉叙吉茂虽在上第而状甚下,云其“德优能少”是也。此制初意,本欲使官人之权不操于在下,而结果转使在下者持官人进退之柄。故刘毅谓:“虽职之高,还附卑品,无绩于官,而获高叙。是为抑功实而隆实名,上夺天朝考绩之分,下长浮华朋党之士。”又按:州、郡察举,每岁不过数人,故易识别;中正品状,同时网罗合境人才,势难周悉。于是只凭门第,兼采虚誉,虽欲中正,亦不能得。此又为察举制与中正制相异之一点。
魏孝文迁都,诏以门第选举。
要之,门第之在当时,
www•99lib.net
无论南北,不啻如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北方之同化胡族,南方之宏扩斯文,斯皆当时门第之功。固不当仅以变相之封建势力,虚无之庄老清谈,作为褊狭之抨击。
亦称“虏姓”,代北以元、拓拔。长孙、拔拔。宇文、于、勿忸于。陆、步六孤。源、秃发贺,太武赐姓。纥豆陵。为首。

五、北方的门第

两汉官人,与察举制相辅并行者,尚有学校与考试。东汉的累世经学,即为造成门阀之一因,但到门阀势力一旦长成,学校与考试制度即不重要,难以存在。
士族门第同时亦在北方留存,但北方的士族其境遇与南方不同。
他们已然经历长时期的惊风骇浪,现在居然能苦撑稳渡,慢慢见岸。中国文化,赖藉这些门第的扶护保养而重得回生。北方士族所遭境遇,视南方士族远为艰苦;而他们所尽的责任,亦较南方士族远为伟大。
九品中正制已为门第势力安置一重政治上外在的护符。晋室东迁,中原衣冠,追随南渡者,依借勤王之美名,又在政治上自占地步。故当时有侨姓、吴姓之别。
东汉士族地位的获得,本由当时的察举制度。三国丧乱之际,“士人流移,考详无地。”卫瓘语。用兵既久,人材自行伍杂进。“郎吏蓄于军府,豪右聚于都邑。”李重语。两汉文治精神所托命的州、郡察举制,一时逆转,而倒退为秦、汉初年之军功得官。要对此种情况加以救挽,于是有魏尚书陈群之“九品官人”法。事起延康元年,始议则自何夔。
谓:“中正但当考行伦辈,铨衡专于台阁,不必使中正干铨衡之机。众职各有官长,但使官长各以其属能否献之台阁;台阁则据官长能否之第,参以乡闾德行之次,拟其伦比,勿使偏颇。”
魏志常林传注引魏略,谓:“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卫瓘谓:“其始乡邑清议,不拘爵位”,故居官者因清议而进退。谅陈群初意,盖欲藉此澄清当日浊乱之官场也。陈寿父死有疾,使婢丸药,乡党贬议,遂致沉滞。后又因遵遗嘱葬母洛阳,坐不以母归葬,再致废辱。东晋温嶠为丹阳尹,平苏峻有大功,司徒长史以嶠母亡遭丧不葬,下其品。
两汉由博士入官者,多至公卿。魏高柔疏:“博士迁除,限不过长。”最低级之地方官。其升迁既有限,宜遴选不得其人矣。
故“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梁书高帝纪。宋、齐以来,甲族“起家即为秘书郎”。南史张赞传。帝王偶尔破格用人,便足自傲。
中书舍人王弘为宋太祖所爱遇,谓曰:“卿欲作士人,得就王球坐。若往诣球,可称旨就席。”及至,球举扇曰:“若不得尔。”弘还启闻,帝曰:“我便无如此何。”纪僧真幸于宋孝武帝,曰:“臣小人,出自本州武吏,愿就陛下乞作士大夫。”帝曰:“此事由江斅、谢蕍,我不得措意,可自诣之。九九藏书网”纪承旨诣斅,登榻坐定,斅命左右移吾床让客。纪丧气而还,帝曰:“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

一、九品中正制与门阀

这都是当时政治上的不成文法,为故家世族拥护权益。
中央的尊严已倒,王政转移而为家教,自然高门子弟不愿进国立的太学。
直到东晋成帝时,咸康三年。还有人国子祭酒袁环、太常冯怀。以为江左寖安,请兴学校。遂重立太学,征求生徒。然当时士大夫多讲庄老,看不起儒家,终于没有人来理会。
中央既无登用人才之权,如何再能鼓舞人心来受中央的教育?
北史韩显宗传,李冲曰:“未审上古以来,置官列位,为欲为膏粱儿地,为欲益政赞时?”帝曰:“俱欲为人。”冲曰“若欲为人,今日何为专崇门品,不有拔才之诏?”帝曰:“苟有殊人之技,不患不知。然君子之门,假使无当世之用者,要自德行纯笃。”冲曰:“傅严、吕望,岂可以门见举?”帝曰:“如此者希,旷代有一、两耳。”李彪曰:“陛下若专以地望,不审鲁之三卿,孰若四科?”帝曰:“犹如向解。”韩显宗曰:“陛下不应以贵承贵,以贱袭贱。”帝曰:“若有高明卓尔,才具儁出者,朕亦不拘此例。”
宋孝王关东风俗传谓:“文宣之代,政令严猛,羊、毕诸豪颇被徙逐。至若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献武初在冀郡,大族蝟起应之。侯景之反,河南侯氏几为大患,有同刘元海、石勒之众也。”南齐书:“刘怀珍,北州旧姓,门附殷积,启上门生千人充宿卫,孝武大惊。”以为南方所少有也。又按:北史毕义云传:“毕家兖州北境,常劫掠行旅为州里患。其家私藏工匠,有十余机织锦,自造金银器物。”又北齐书循吏宋世良传:“清河东南曲堤,为成公一姓蟠居。群盗多萃此。谚云:‘宁度东吴、会稽,不历成公曲堤。’”北方豪姓亦多仗暴力为奸利者。要之其自身具有一锺力量,与南方贵族仰赖于政治势力者不同。
东南本为胜国,自不敢比望中原。南士无仆射,多历年所。齐孝武帝欲以张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俭曰:“绪少有清望,诚美选,然南士由来少居此职。”乃止。褚彦回曰:“江右指东晋。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俭曰,“晋氏衰政,不可为则。”
二、州、郡察举只为士人进身之初步,至于以后在官职位之升降与转移,则与察举无关。
宋文帝立玄、史、文、儒四学,乃以玄为首,国立太学改讲庄老玄谈。然庄老根本理论便不承认国家有教育人民之必要。宜乎南朝立学,皆旋立旋废,亦仅为具文而已。
在孝文之意,一面因为忻慕汉化,重枧汉士族之门第;一面则实欲援借汉族门第制度来保护鲜卑族的政治地位。当时北方门第有“膏粱”、三世有三公。“华腴”、三世有令、仆。“甲姓”、三世有尚书、领、护。“乙姓”、三世有九卿、方伯。“丙姓”、三世有散骑常事、太中大夫。“丁姓”三世有吏部正员郎。之目,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选。亦几乎是一个变相的世袭。孝明时,清河王怿上表,谓:“孝文制出身以门品,高下有恒。若准资荫,自公、卿、令、仆之子,甲、乙、丙、丁之族,上则散骑、秘、著,下逮御史、长、兼,皆条例昭然,无有亏没。”魏帝用意,皎然可见。99lib.net
各地郡中正可以各就所知,汇报各本州大中正。大中正得根据乡评,定其品级与进退。
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早在战国、秦、汉年间彻底打破。然而东汉以来的士族门第,他们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地位,几乎已成为变相的封建了。
故家世族为要保守他们的特权,亦复处处留神,一步不放松。最紧要的自属婚姻制度,这是保守门阀一道最重要的防线。齐代王源嫁女富阳满氏,沈约至特上弹章。沈文云:“自宋氏失御,礼教凋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可见当时门第势力已日就隳弛。又云:“源见告穷尽,因与满为婚,聘礼五万。源先丧妇,以所骋余直纳妾。”是门第之混淆,大率由于贫富之颠倒也。侯景请娶于王、谢,梁武帝谓:“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当时君臣讨论,诸臣皆请惟拔才用,不论门品,而孝文不以为是。
四、南方士族早有地位。故不頋再经心世务,高门大族门户已盛,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故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乃相尚为庄老玄虚。北方士族处异族统治之下,既不能澄清驱攘,只有隐忍合作,勉立功业以图存全,故相尚为经术政务。处异族统治下,惟经术可以进退自全,如刑名、纵横,皆危道也。
故南方士族不期而与王室立于对抗之地位,其对国事政务之心理,多半为消极的。北方士族乃转与异族统治者立于协调之地位,其对国事政务之心理,大体上为积极的。
九品中正于各本州人士,无论已仕、未仕,皆以入品。

二、学校与考试制度之颓废

通典云:“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倘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
但梁、陈以下,御史官遂多称职,此亦世族渐失地位之一征。
“国姓”即鲜卑。
朝廷用人委之尚书,然尚书“不能审核天下人才士庶,刘毅所谓“一吏部、两郎中,而欲究鑑人物,何异以管窥天?”但又不愿漫无标准,一切委之军队或私人关西。于是委中正铨第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级。凭之授受。”通典语。
杜骥兄坦告宋文帝:“臣本中华高族,亡髙袓因晋氏丧乱,播迁凉土。直以南渡不早,便以荒伧赐隔。”
然而当时世族门第之势力已成,九品中正制正为他们安立一个制度上之护符。中正“计资定品,惟以居位为贵。”亦卫瓘语。“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段灼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刘毅语。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此为当时尽人皆知之事实。在此形势下,故家大族,虽无世袭之名,而有世袭之实,因此这一个制度终于不能废弃。陆机荐贺循、郭纳表,谓:“伏思台郎所以使州州有人,非徒以均分显路,惠及外州而已。诚以庶士殊风,四方异俗,壅隔之害,远国益甚。至于荆、扬二州,户各数十万,今扬州无郎,而荆州、江南乃无一人为京城职者,诚非圣朝待四方之本心。”观此知西晋北方士族擅朝政之概。宜乎元帝渡江,有“寄人国土,心常惭愧”之语也。九九藏书网
此虽为军政状态下一时之权宜,然其初“犹有乡论余风”。卫瓘语。故其后有“正始胜流”之目。李重语。今按:此制与州、郡察举有相异者两点:
三、南方士族处于顺境,心理上无所忌惮,其家族组织之演进,趋于分裂而为小家庭制。
此亦所谓“土断”。卫瓘云:“臣等以为宜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如此则同乡邻伍,皆为邑里,郡县之宰,即以居长。尽除中正九品之制,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如此则下敬其上,人安其教也。”
一、南渡者皆胜流名族,在当时早有较高之地位,其留滞北方不能南避者,门望皆较次。故思想上南渡者皆能言清玄,而留北者,皆较笃实。(时称“鄙俗”。)
不仅他们对于婚姻制度如此谨严,即日常私人交接,亦复故意的装身分,摆架子,好像他们果然舆别人有一种不可踰越的界线。
但当魏、晋之际,司马氏正结欢强族,自谋篡窃,夏侯玄不免杀身之祸,集权中央之政见,难见实施。
一、州、郡察举之权在地方官,而州大中正则为中央官之兼职。故士庶求出身者,于察举制度下必须归于地方,而在中正制度下则须奔集中央。
中正何以必须本处人任之?因非此无以熟知各本处之人才。中正何以必须中央官兼职?因乱离之际,人才集中中央,就近访察为便。
中央政府本属虚置,只得对之优借。
然平情而论,南方门第对于当时传统文化之保存与绵延,亦有其贡献。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与财力,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户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诗文艺术,皆有卓越之造诣;经史著述,亦灿然可观;品高德洁,堪称中国史上第一、第二流人物者,亦复多有。而大江以南新境之开辟,文物之蔚起,士族南渡之功,尤不可没。

六、郡姓与国姓

因此南方东晋以至南朝,历代王室对士族不断加以轻蔑与裁抑,而南方士族终于消沉。北方自五胡迄元魏、齐、周,历代王室对士族逐步加以重视与援用,而北方士族终于握到北方政治之中心势力,而开隋、唐之复盛。唐代士大夫多沿北朝氏族。
江淹弹中书令谢朏等,齐明帝称为“近世独步”。张缅居宪司,号劲直,梁武帝至遣工图其像于台省。其它如张绾、到洽、孔休源、臧盾、江革、皆在梁。孔奂、袁宪、徐陵、宗元饶等,皆在陈。皆以任御史举职称。
国立太学的传统教育为六经与礼乐,而当时名门世族的家庭风尚,是庄老与清谈。六经礼乐本求致用,此两汉之学风。庄老清谈则务于自娱。中央政府无权驾驭世族,世族亦不愿为中央所用。九九藏书
此制本因人才不在乡里而立。但既立此制,则有使人才永不反归乡里之势。
二、南渡衣冠,藉拥戴王室之名义,而朘削新土,视南疆如殖民地。北方士族则处胡族压逼之下,不得不厚结民众,藉以增强自己之地位,而博得异族统治者之重视。故南士借上以凌下,北族则附下以抗上。情势既异,其对各方态度亦全不同。
北方士族处于艰苦境况下,心理上时有戒防,时抱存恤之同情,其家族组织之演进,趋于团结而为大家庭制。

三、南渡后之侨姓与吴姓

故南方士族直是政治权利上之各自分占,而北方士族则几成民族意识上之团结一致。当时异族视之,亦俨如一敌国,比之刘渊、石勒,不敢轻侮。
士大夫在政治上的官爵以外,别有其身分与地位,此事从东汉以来已有之。除却道德、学问等问题不论。惟东汉尚为名士,而至此遂成贵族。名士及身而止,贵族世袭罔替。然而士大夫特意装身分的故事,至宋、齐以下而转盛,永明中,王俭与贾渊撰百家谱,谱学亦自此乃盛也。这便是告诉我们,当时士族门第的界线,实已将次破坏了。还有一事可以见出当时士族门第势力消长之朕兆者,便是朝廷御史官之轻重。御史本为朝廷振肃纪纲之官,当时士族既目无中央,自不乐于有此职。此在宋、齐时极显见。
过江者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吴姓不如侨姓。
宋书王仲德传:“北上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南人则有邻而各自为族者。河北有薛、马两姓,各二千余家。北史薛允传。薛安都,河东汾阴人,世为疆族,族众有三千余家。宋书。杨播、杨椿兄弟,“一家之内,男女百口,缌服同爨。”其家仕魏有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魏书节义传:“博陵李氏七世共居同财,家有二十二房,一百九十八口。”其它六世、五世、四世同居者甚多。又颜氏家训谓:“北土风俗,率能恭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南北奢俭之风,亦因处境积虑而异。家训又云:“江左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滕终家事。河北鄙于侧出,是以必须重娶。”此亦因家庭制度之大小而异也。
但是魏孝文只能在门第的观念与制度上,设法使鲜卑汉化,故既改其姓氏,又奖励与汉族高门通婚姻。而与中原故家士族同操政柄;并不能排除汉族,让鲜卑独巩其治权。
汉末丧乱,天下分崩,学校自无存立之地。魏黄初、文帝。太和、青龙明帝。中,屡次想振兴学校,然而“高门子弟,耻非其伦”。齐王芳时刘馥语。博士既无高选,来者只为避役而已。
梁武帝以张率为秘书丞,谓曰:“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望冑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为卿定名誉。”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