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生命之火
目录
第一章 故里家世
第二章 大学时代
第三章 负笈英法
第三章 负笈英法
第四章 孤岛岁月
第五章 步入剧坛
第五章 步入剧坛
第六章 艰难时刻
第七章 定居京华
第八章 流年沉浮
第八章 流年沉浮
第九章 十年尘世
第九章 十年尘世
第十章 著译尖峰
第十一章 笔耕不辍
第十一章 笔耕不辍
第十二章 生活侧影
第十三章 死者如生 生者无愧
第十三章 死者如生 生者无愧
第十四章 生命之火
第十四章 生命之火
上一页下一页
最近,我有幸拜谒杨绛先生,当问及其基金何以设立在清华时,先生答道:“我们一家三口都最爱清华大学。”杨绛先生“三进清华”和清华为钱钟书“两次破格”的佳话都已广为人知。对他们的女儿钱瑗来说,清华园是她童年美梦的摇篮。清华园的魅力何在?在于“读书”。初降世间就倾情于书的钱钟书,一迈进清华就被“鄴架巍巍”的图书馆过往。他读书之博,见解之精,令同辈叹为观止。杨绛先生一进清华就同“二书”结缘:一为读书,二为“钟书”……因爱读书,而爱爱读书的“钟书”,因爱钟书而更爱读书。她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近作《我爱清华图书馆》中称,自己本来可以在宿舍里读书的,但偏爱去图书馆。她说,读书如“串门儿”,而站在图书馆的长长的书架前,“家家户户”自由出入,兴会无穷。可见杨绛在读书上也是一位饕餮者。“好读书”可以说是钱、杨的共同志趣,也是联结两个情缘的一条红线。石遗老人于钱、杨结婚时的赠诗中有“旁行书满腹,同梦笔生花”,可以作为他们六十余年相伴相随的写照——http://www.99lib.net
捐赠仪式气氛庄重热烈,杨绛慈祥地凝视着满屋年轻的身影,达观地说,“他们是嫩芽芽,我是日薄西山。”
杨绛晚年轻易不外出,她一直闭门谢客,特别是在钱钟书离她而去的那些日子。然而,对教育的关切,对清华的深情,让她走出了家门。二○○一年九月七日,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捐赠仪式上,当杨绛宣布将钱钟书、杨绛夫妇当年上半年所获稿酬七十二万元,以及以后出版作品获得报酬的权利,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时,全场立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随后,杨绛和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贺美英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九_九_藏_书_网字,清华的代表将书有“功存教育,义声长孚”的荣誉证书颁赠给这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九旬老人杨绛先生。
清华的校友介绍说,这位海内外闻名的大学者,过九十岁生日时,不想张扬。就在清华校园的招待所住了一个星期,每天在学校参观散步。其间,只与极少数的亲友在一起吃了顿面条和一个小蛋糕。她坚持自己花钱,说是自己过生日,要请大家吃饭。
杨绛认为,在信息无边的网络社会,需要有很好的学识去鉴别好书与坏书。“钱钟书比我强,他鉴别得很好,他的底子厚。”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徐葆耕是钱氏夫妇的好友,他撰文披露了这一奖学金设立的前前后后:
这样,从捐赠当天开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保护期内,钱钟书、杨绛夫妇作品发表权和使用权由清华大学享有,并负有全面维护钱、杨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义务。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好读书”奖学金或许将成为清华大学个人捐赠金额最大的九_九_藏_书_网奖学金项目。
钱、杨先生提倡的“好读书”中的“好”字大有深意存焉:即读书首先应成为一种“爱好”,或曰“嗜好”。读书治学就是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他们选择的生命存在方式与价值所在。《论语》说:“学为己”,读人文之书首先是精神上的需要,而不是功利的需要。
这天,杨绛端庄朴素,气色很好,神态安详,孕育于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与知识分子特有的典雅使这位老人看上去还是那么迷人、万般隽永。一名年轻的清华学子献上大束嫣丽的鲜花,杨绛小心地接过捧在胸前,对着鲜花,她凝视良久,一丝微笑挂在嘴角。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所做的感动教育界的一件
九九藏书网
大事就是,她决定,把他们夫妇的全部稿酬版税,包括二十世纪初刚出版的《钱钟书集》以及《钱钟书手稿集》(四十卷)、《宋诗纪事补正》等的稿酬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以奖掖那些好学上进、成绩优秀的学生。“好读书”奖学金的设立,不仅会帮助一些学子实现他们的梦想,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表征,它寄寓着两位文化前辈的魂魄与期待。
其实,杨绛生活是非常简朴的,她摆脱了世俗的陋见。如今她所住的房间水泥地、白灰墙,比照当今一些教授们新迁的住宅,可谓简陋之极,但所有房间都干净、整洁、雅致,涌流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卷气。杨绛的服饰朴素无华,毫无珠光宝气。她心系科教兴国,毅然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捐赠给“好读书”的学子。这一慷慨之举,是值得世人敬仰和效仿的。
轮到杨绛发言了。“我个子小,要站起来说。”她微笑着婉拒了会议主持人让她坐着发言的好意。
对于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来说,读书已经不仅仅是职www.99lib.net业而是他们的精神支点。书中的知识和智慧已经通过深刻的感悟内化为个人的精神信念,引导他们走向完美的人生。当主持人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提到他曾获得过英国牛津大学文学副博士学位时,杨绛坦然而又坚决地纠正道:“不是副博士,是学士学位。”
“这次是我一个人代表三个人说话,代表我自己、已经去世的钱钟书和女儿钱瑗。”杨绛的语调轻柔舒缓,然其言切切,载着深情,“我只说三句话:在一九九五年钱钟书病重时,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立一个奖学金,名字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望得奖学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
杨绛的礼貌体现出她那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良好修养。讲话完毕,她真诚地鞠躬说:“谢谢清华大学帮助我实现了我们一家三口人的心愿。”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