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宫前气象
目录
自序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2讲 天下之中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3讲 宫前气象
一、承天之门
第04讲 午门凤翔
第05讲 太和之门
第06讲 太和大殿
第07讲 太和大典
第08讲 中和方殿
第09讲 保和宫殿
第10讲 保和殿试
第11讲 文华经筵
第12讲 文渊书阁
第13讲 武英修书
第14讲 内阁大堂
第15讲 父子宰相
第16讲 乾清宫门
第17讲 康熙书房
第18讲 乾清三案
第19讲 乾清三宴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上一页下一页

导语

从宫城正门午门,向南望去,北京中轴线上排列着五座大门——端门、承天门(天安门)、大明门(大清门)、正阳门(前门)和永定门,南北距离4500多米,约合9华里。宫前五门不仅雄伟壮观、辉煌灿烂,而且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如同交响乐章的音节,沉稳博大,绵延跌宕,铺排出皇宫前“三凸”的开阔气象。本讲“宫前气象”,重点讲述宫前的三座大门:承天门(天安门)、大明门(大清门)和正阳门。
北京宫城南向有三道大门,就是午门、端门、承天门(天安门)。其中,端门规制与承天门(天安门)相同。端门名称源自传说中天宫南向的大门,门楼主要用来收存皇帝所用旗仗等器物。端往南就是承天门(天安门)。承天门,初称承天之门,后称天安门,既是宫城南向的第一重门,又是皇城的正门。承天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门的名称是“奉天承运”的意思。承天门初建是木门,天顺年间改建。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改称天安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现在看到的天安门,基本上是康熙朝大修后的面貌。

一、承天之门

承天门(天安门)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从建筑上看,承天门(天安门)的高大壮丽,源自六重措施:一是,最下部为1.6米高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二是,城楼建在高大城台之上,城台高达13米;三是,城楼用60根朱色巨柱支撑,东西面阔九间,南北进深五间,取《周易》“九五,飞龙在天”之意,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四是,装饰鲜丽彩画;五是,屋顶重檐、黄琉璃瓦;六是,最上又有龙吻。这样,承天门(天安门)的基座、城台、巨柱、高楼、殿顶、龙吻,层层加高,叠叠耸起,通高达到33.7米,相当于12层楼那么高。还有,楼前的外金水河水,在桥下缓缓流动,低头看绿水,仰首望楼顶,在古时人看来,仿佛与天承接。作为既是皇城正门,又是宫城第一道门的承天门(天安门),绿水白桥,红墙朱柱,彩画黄瓦,蓝天白云,层层颜色,99lib•net节节变化,亦动亦静,灿烂辉煌——当下人们,无论站在天安门城楼下仰望,还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俯视,都会有无尽的遐思,也都会有说不完的感慨!经过近600年的历史沧桑,天安门仍是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
到了光绪年间,大清气数将尽,天安门前乱象迭生。有御史参奏说:在天安门举行金凤颁诏典礼的时候,有的官员不穿官服,有的官员还同身穿“裋(shù)褐”的仆役人等任意喧哗;在西侧值房前面,甚至有官员盘腿而坐,无视颁诏大典,简直不成事体!(《清德宗实录》卷二百六十六)光绪帝虽下诏查处值班官员,却提振不了日益松懈的朝纲。不过一代人时间之后,大清朝灰飞烟灭,天安门的金凤颁诏,从此成为前朝旧事。
第二个故事。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北逃热河,留下大臣贾桢等人固守。藏书网贾桢,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时任体仁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同时管理兵部,担当京城团防大臣,可谓集京内文武大权于一身。他“日危坐天安门,阻外军不令入”。(《清史稿·贾桢传》卷三百九十)每天在天安门正襟危坐,阻止侵略军经天安门进入皇宫。后来他和侵略军会谈,慷慨不屈,气节感人。可惜贾桢的抵抗,改变不了皇都沦陷的事实;天安门的辉煌,也遮掩不了联军刺刀的白光。
承天门(天安门)既见证了明清的两度辉煌,也见证了明清的两曲悲歌。它南面的大明门(大清门)有些什么史事呢?
第一个故事。清朝咸丰年间,国势日衰。一天,
99lib.net
给事中吴廷溥惊讶地发现,天安门堂皇重地,竟然只有两个人值班,而且这俩人还“袒衣倒卧”,敞着衣服,躺在地上!他赶紧上奏,皇帝随即下令严查值班官兵。(《清文宗实录》卷九十五)然而,历史留给咸丰帝整顿秩序、振作图强的时间不多了。三年后,又发生了看似雄壮,实是悲哀的事件。
承天门(天安门)等级森严,戒备严密。承天门(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上,架起汉白玉石虹桥七座,称外金水桥(内金水桥在太和门前)。中间一座桥稍宽,栏杆的柱头雕蟠龙,桥面只许皇帝通过,俗称“御路桥”;左右两座桥,栏杆的柱头雕荷花,桥面只许王公通过,俗称“王公桥”;再两边的桥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俗称“品级桥”;最靠边的座普通浮雕石桥,才许四品以下官员等行走,俗称“公生桥”。九九藏书
承天门(天安门)前发生过很多往事,我讲两个故事。
承天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前,装饰着石狮和华表。华表在承天门(天安门)的前后各有一对。十余米高的华表上,满刻着云朵和蟠龙,顶端各雕刻有一只石兽,名叫犼(hǒu),俗称“望天犼”。门北侧的华表,石犼面向皇宫,俗称“望君出”;门南侧的华表,石犼背向皇宫,俗称“望君归”。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当皇帝深居简出日夜淫乐时,门后的两只石犼就说:“国君呀,你不要长期呆在宫廷里,快出来察看百姓苦难吧!”所以人们给它取名叫“望君出”。当皇帝外出游幸日久不归时,门前的两只石犼就说:“国君呀,你不要长期在外面游逛了,快回来亲理国政吧!”所以人们给它取名叫九*九*藏*书*网“望君归”。“望君出”与“望君归”两对华表的古老传说,反映了朝廷和百姓期待明君理政的善良愿望。
承天门(天安门)是明清皇帝举行金凤颁诏礼仪的场所。皇帝颁诏时,将诏书放入龙亭内,由御仗导引,从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起,抬到城楼上。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诏书,因高高在上,又很“神圣”,听起来仿佛天音一般。文武百官在外金水桥南站立聆听,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礼官将诏书用木制金漆的“金凤”衔住,从城楼上徐徐降下,落在礼官跪接的云盘上,再把诏书放入龙亭内,送到礼部,誊录印刷,布告天下。这就叫做“金凤颁诏”,显示了皇权至尊、君权至上。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