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讲 太和大殿
三、四次重建
目录
自序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2讲 天下之中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4讲 午门凤翔
第05讲 太和之门
第06讲 太和大殿
三、四次重建
第07讲 太和大典
第08讲 中和方殿
第09讲 保和宫殿
第10讲 保和殿试
第11讲 文华经筵
第12讲 文渊书阁
第13讲 武英修书
第14讲 内阁大堂
第15讲 父子宰相
第16讲 乾清宫门
第17讲 康熙书房
第18讲 乾清三案
第19讲 乾清三宴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上一页下一页
江皋,安徽桐城人,康熙时在广西柳州当知府。恰逢太和殿兴工,朝廷派使者来柳州采办大木,老百姓都很惊恐。老者们说:明朝修宫殿时就来这儿找大木,为此死者不胜其数,尸体横卧山谷。江皋同情,想出计策。使者到了,他让百姓带路,自己骑马和使者一起去找大木。只见一棵大树挺立在绝壁上,下面就是深谷。江皋下马,拉着使者爬山,越走山崖越陡,连侧身都没法下脚。使者咋舌说:“这可采不了!”回去奏明皇帝,把采办的事免了。
第二次:嘉靖时三大殿再遭雷火后,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重修三大殿告成。嘉靖年间,“南倭北虏”,修筑外城,又“营建三殿,岁无虚日”。
康熙帝年轻时比较开明,他不仅谕准了王骘的奏请,而且批准了湖北巡抚石琳的奏议,放宽了在湖北采木的期限。前面说过,万历时为了重修三大殿,采木的地方有湖广、四川、云贵。康熙一朝,石琳任职湖北,江皋任职广西,王骘任职四川,都能为本地老百姓说话,减轻百姓疾苦。《清史稿》一个没九*九*藏*书*网忘,把他们体恤民间疾苦的德政记载下来,至今值得称道。
皇家兴建宫殿,全国百姓遭殃。一些诤臣,冒死谏阻。嘉靖时的工部员外郎刘魁,江西泰和人,先叫家里买好棺材,然后上奏疏:“一役之费,动至亿万。土木衣文绣,匠作班朱紫,道流所居拟于宫禁。国用已耗,民力已竭,而复为此不经无益之事,非所以示天下后世!”(《明史·刘魁传》卷二百零九)结果触怒了嘉靖帝,刘魁遭廷杖,又被下诏狱。同狱三位难友,不许家中送饭,“三人屡濒死,讲诵不辍”。相比之下,清朝的江皋,当官做事就有技巧得多。
明末李自成占领北京,撤退前在紫禁城放火。这一烧,害得顺治帝只能在皇极门(太和门)举行登极大典。太和殿最后一次彻底修好,就要到康熙朝了。
三大殿被焚,自然要重建。重大重建,主要有四:
梁九的故事,只是当年兴修三大殿工程技术人员的缩影。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五年(1440年)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99lib.net宫,征发现役工匠、操练官军七万人之多。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殿火灾,仅清理火场就用了三万名军工。不但费工,而且费钱。全国闹得“山林空竭,所在灾伤”。修好之后,又烧毁了。万历帝想要再修,结果花钱更多:“三殿工兴,采楠杉诸木于湖广、四川、贵州,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征诸民间,较嘉靖年费更倍。”(《明史·食货志》卷八十二)天启年间修成三大殿时却说“共用银五百九十五万七千五百十九两余”,这点钱连买木头都不够,显然大大缩水了。
有学者认为,清朝给三大殿顶的龙吻安装铁链,实际上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这是智者为避雷想出的妙招,还是为加固龙吻而得到的“意外所获”?这是一个历史之谜,留待建筑和避雷专家去解开吧!
太和殿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集大成者,也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我以前曾介绍过“样式雷”,就是负责设计宫廷建筑的雷氏家族,他们是康熙朝重修太和殿的总工程师。这里再介绍一位工程师——梁九。明朝藏书网末年,京城宫殿由一位叫冯巧的负责监造。他到崇祯时已经老了,梁九就想在他门下拜师学艺。一晃几年,冯巧就是不传艺,而梁九服侍左右,不懈怠,更恭敬。有一天,梁九单独一人在服侍师傅,冯巧叹口气说:“你真是可教之才啊!”便把所有的本领都传授给梁九。冯巧死后,梁九到工部注册,代替了冯巧管营造工程之事。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时,梁九亲手用木头做了宫殿模型,“以寸准尺,以尺准丈”(《清史稿·梁九传》卷五百五),模型虽小,但很精确,匠人们以这个模型为根据来施工,从不会出错。
据《明史》记载,奉天(太和)殿与建极(保和)殿的龙吻都遭过雷击,反倒是中和殿体量小,没装龙吻,也没被雷击中过。不光如此,宫里供奉祖先的奉先殿、宫外天坛的大祀(祈年)殿,都装了龙吻,在明代也都被雷击过。于是有人问:同样是三大殿,同样是木结构,为什么在清朝很少遭雷火焚毁呢?
第四次: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又遭火灾。康熙三十四年(九_九_藏_书_网1695年)二月,重修太和殿告成。今人看到的太和殿大体上是康熙朝重修的面貌。
王骘(zhì),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人,是我的烟台老乡。官至闽浙总督、户部尚书。康熙平三藩时,王骘为四川松威道,负责督运军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清史稿》说王骘一行“覆舟坠马,屡经险阻,师赖以济”。康熙重修太和殿时,命令到四川找楠木。在四川当过父母官的王骘,觐见皇帝,恳切陈词。大意是说:“四川大多地方是崇山峻岭,只有成都一带有些平地。大木生长地方,是高山深谷、人迹罕至,砍伐很不方便,这才能留下来。民夫进山采木,要攀着藤条、贴着山崖才能走,这就够难的了,而采完了的大木还要从山里运到江边,路途有百八十里,其间深涧急滩,溪流纡折,要花上几个月时间才能运达。运木头要掌握节令,水运必须等到夏秋水大时进行,陆运则要到春冬水小时进行,不是说沿着一条路走几天就到了,难着呢!”这就把采木的艰险讲得很实在了。王骘接着说:“四川连遭战祸,几百九*九*藏*书*网里地都荒无人烟。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疮痍。好不容易平定了,可以休养生息,可是全省到现在也不过有一万八千多丁而已,还比不上其他省一个县的丁多。从这么点人里抽调五千人入山采木,需要的衣服、粮食、器具成百上千,民夫要从千百里外赶来,耕作之事都荒废了,国家上哪儿征税去?”一番话情真意切,康熙皇帝被说服了,下旨说:“四川屡经兵火,困苦已极,采木累民。塞外松木,取充殿材,足支数百年,何必楠木?令免采运。”(《清史稿·王骘传》卷二百七十四)
第一次:三大殿重建工程是极为浩大的。明永乐朝三大殿被焚毁后,到明正统六年(1441年)九月,才重修告成。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整20年。
第三次: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三大殿又遭雷火焚毁,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三大殿再修告成。这中间隔了30年。
太和殿四经火焚,四次重建,凤凰涅槃,烈火再生。近六百年,岿然犹存,成为中国骄傲、世界文化遗产。中华象征,太和大殿,四海友朋,莫不仰赞!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