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宫前气象
二、大明国门
目录
自序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2讲 天下之中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3讲 宫前气象
二、大明国门
第04讲 午门凤翔
第05讲 太和之门
第06讲 太和大殿
第07讲 太和大典
第08讲 中和方殿
第09讲 保和宫殿
第10讲 保和殿试
第11讲 文华经筵
第12讲 文渊书阁
第13讲 武英修书
第14讲 内阁大堂
第15讲 父子宰相
第16讲 乾清宫门
第17讲 康熙书房
第18讲 乾清三案
第19讲 乾清三宴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上一页下一页
在几百年前,国门是地位和荣耀的象征,是天朝正统所系,不仅为万民仰望,而且引发过激烈的斗争。下面我讲三个同大明门(大清门)有关的故事。
然而,《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副对联却将皇帝、皇宫、皇朝、皇权推高到极致。
下联是:山河壮帝居。
第三个故事。清朝在大清门也有故事。清朝后妃和明朝一样,只有皇后大婚时允许走大清门,其他妃嫔只许走紫禁城的后门——玄武门(康熙时改神武门)。相传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和婆母慈禧太后斗气,曾脱口而出说:“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言外之意——您不配!这句话如果属实,一定会深深刺痛慈禧太后的九九藏书网心。后来慈禧太后逼死儿媳,或许这句话埋下了她的一个祸根。
大明门虽然重要,但规制不高:和承天门(天安门)相比,没有城台,没有重檐,只开三门,平时闭而不开。之所以如此,大概是考虑到大明门居于承天门与正阳门之间,相邻两门,十分高大,中间门低,两边门高——缓和节奏,错落有致,南北平衡,总体和谐。1959年,中华门被拆除,“国门”记忆,日渐尘封。
承天门(天安门)作为皇城正门的时间并不长。乾隆中期以前的大约三个世纪里,皇城的正门,是承天门以南的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称中华门)。辽阔的明帝国中,大明门是唯一用国号命名的门,可谓“国门”,是皇朝正统所系。所以,清朝入关以后,立即将大明门的牌匾摘下,翻过来刻上“大清门”。相比之下,承天门改名天安门就毫不急切,直到顺治八年(1651年)才下诏。据说民国初年改大清门为中华门时,把门匾摘下,本想翻过来接着用,一看却被清朝抢了先。于是只好另找一块门额,刻上“中门”三个大字。www.99lib•net
这副对联自然是歌颂皇帝、皇宫、皇朝和皇权的,但就文学层面来说,的确是一副气势磅礴、石破天惊
藏书网
的对联。因为:
其二,语言通俗。苍天对大地,日月对江河,天德对帝居,自然对社会,上下联,五双字,语言朴实,没用典故,简明晓畅,妇孺都懂。
其一,大气磅礴。仰望乾天的太阳与月亮,俯视坤地的山峦与江河,立地顶天,气贯寰宇,宏伟博大,无以复加。
大明门(大清门)的重要,还可以从其门联看出。这副门联是明代著名学者解缙写的。解缙(1369—1415年),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是个大才子、大学问家。永乐帝登极,他受到重用,参与机务,任翰林学士、大学士,主持修纂《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他的故事后面还要讲,这里特别介绍他为大明门作的一副门联——
99lib.net二个故事。当时,嘉靖帝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蒋氏还健在。朱厚熜年纪小,又孝顺,对群臣说:“至亲莫若父母。”他的母亲也来京到了通州。礼部奏请“圣母至京,宜由东安门入”。走东安门入皇城?嘉靖帝不准;再议由大明门左侧门入,又不从;最后嘉靖皇帝断然下旨:走大明门正中的门!正僵持着,嘉靖帝的母亲很生气,闹起脾气,拒不入京。嘉靖帝听到生母这般境遇,痛哭不止,提出不想当皇帝了,要“奉母归”——母子都回湖北老家去!大臣们吓坏了,最后决定妥协一步:按照嘉靖皇帝的意思办。嘉靖帝的母亲这才从通州起程,由大明门中门进入皇城,再进入宫城,同当了皇帝的儿子团聚。(《明史记事本末·http://www.99lib.net大礼议》)
上联是:日月光天德;
第一个故事。明嘉靖帝即位时,围绕通行大明门的礼仪,发生了震动朝野的“大礼议”。明正德帝死后无子,按“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制,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继位。朱厚熜是兴献王的儿子,要从湖北安陆(今钟祥)来北京即位,年方十五。礼部按太子即位礼仪,请朱厚熜从东安门进皇城。他说:“皇兄遗诏里是说让我即位当皇帝的,礼部这么说算怎么回事!”他的车驾到城外,就是不进城。礼部没有办法,最后他由大明门中门进入,到皇宫登极,年号为嘉靖,就是嘉靖皇帝。
其三,意境高远。日月之明光,山河之壮美,都为衬托大明而存在,将“天德”与“帝居”,扩充到天日之崇高,川流之长远。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