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 内阁大堂
目录
自序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2讲 天下之中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4讲 午门凤翔
第05讲 太和之门
第06讲 太和大殿
第07讲 太和大典
第08讲 中和方殿
第09讲 保和宫殿
第10讲 保和殿试
第11讲 文华经筵
第12讲 文渊书阁
第13讲 武英修书
第14讲 内阁大堂
一、内阁变迁
第15讲 父子宰相
第16讲 乾清宫门
第17讲 康熙书房
第18讲 乾清三案
第19讲 乾清三宴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上一页下一页

导语

明清内阁,在皇宫的外朝,非常重要,故事很多。本讲先介绍内阁的变迁,再介绍内阁的人物。
明朝官制,行政系统,皇帝之下,设立内阁,辅助皇帝。内阁设大学士,人数不固定,一般为五至七人。其下设六部——吏、户、、兵、刑、工部。皇权与相权,经常有矛盾:皇权过大,内阁只备顾问,没有实权;相权过大,遇上弱势皇帝,威胁皇权。洪武十三年(1380年),宰相胡惟庸以“叛国罪”被杀,罢丞相不设,内阁权力,归于六部。皇帝朱元璋直接领导六部。这样做实际上等于皇帝兼宰相,其好处是权力集中,减少行政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其坏处是皇权得不到制约,使专制君主更加专制。而且这样做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皇帝每日亲政、勤政,否则行政机构运转失灵。
永乐以后,相权逐渐提高。到他儿子洪熙、孙子宣德时,内阁权力,日渐加重。到嘉靖帝时,信用宰辅严嵩,“遂赫然为真宰相”。(《明史·职官一》卷七十二)这时皇权运作,皇帝用了两手:权力交内阁,票拟(皇帝批示的草稿)交内监,二者相制约,皇帝操君权。

一、内阁变迁

内阁大堂建筑,为硬山顶,黄琉璃瓦。其建筑等级、建筑体量、建筑规模,在整个紫禁城中,同三殿和三宫比,同养心殿和皇极殿比,显得多么狭窄,多么低矮,多么简陋,又多么寒酸!堂堂宰辅,堂堂大学士,在皇帝面前,在君权之下,只不过是个臣子,也只不过是个奴才!所以
九*九*藏*书*网
,明帝对大臣恣意廷杖,清帝对大臣任情鞭挞。推翻专制,推倒君权,不仅合理,而且必然。
明朝上奏皇帝章疏,有前朝与后朝之分:“前朝所奏者,诸司章奏也;他方士杂流有所陈请,则从后朝入,前朝官不与闻。”(《明史·田玉传》卷99lib•net三百七)后朝上奏,可以避开朝臣或言官的摘发。上面说的是嘉靖朝,其他各朝,类似情况,后宫上奏,何朝无之!
明代内阁大学士,据《明史·宰辅年表》统计为189人。其中父子同为宰相的只有陈以勤、陈于陛父子。
明朝内阁办公地点多有变化,细节记载疏略99lib.net。清内阁故址尚在,记载也比较详细。清内阁为大学士的办公室,称内阁大学士堂,简称内阁大堂。内阁大堂的位置,在午门东侧城墙以北,午门内东庑以东,东华门以西,文华门以南。这是一座围合小院,院有垂花门,有正门。院内正堂坐北面南,三间,是大学士办公室。其东厢为汉文票九-九-藏-书-网签房,西厢为蒙古堂。其东南,为汉本堂。其西南,为满本堂。院内还有侍读拟写草签(草稿)处、档案房等。清代内阁文本,主要为满文、汉文和蒙古文,所以内阁的票签和公文有三套机构,都集中在内阁大院办公。房均为三间,但建筑面积大小不同,办公条件极其简陋。院东侧为内阁大库,藏书网收贮大量内阁满文、汉文、蒙古文的档案,现分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明代内阁大库档案大部焚毁或散失。清末民初,内阁大库档案有些被当作废纸卖给造纸厂,经发现购回约八千麻袋,这就是所谓“八千麻袋事件”。根据这些资料,已整理出版《明清档案》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编。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