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讲 保和宫殿
目录
自序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2讲 天下之中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4讲 午门凤翔
第05讲 太和之门
第06讲 太和大殿
第07讲 太和大典
第08讲 中和方殿
第09讲 保和宫殿
一、保和规制
第10讲 保和殿试
第11讲 文华经筵
第12讲 文渊书阁
第13讲 武英修书
第14讲 内阁大堂
第15讲 父子宰相
第16讲 乾清宫门
第17讲 康熙书房
第18讲 乾清三案
第19讲 乾清三宴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上一页下一页

导语

本讲和下一讲,主要是介绍保和殿的规制、功能和在保和殿发生的历史故事。
三大殿庭院,起于太和门,兴于太和殿,收于保和殿。保和殿位于三大殿庭院的北端,是这座壮丽庭院的收尾之笔,因而处处与太和门、太和殿相呼应,以收浑然天成之效。
如果我们绘制一幅三大殿庭院的略图,可以分成五个板块:
——先勾出长方形的轮廓,然后取南北两边中点,相连为中轴线。这是三大殿庭院的脊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三大殿庭院的起笔、高潮和收束;
——在中轴线与南北两边的交点附近分别画出三组南北走向的门:太和门两侧的昭德门和贞度门,太和殿两侧的中左门和中右门,保和殿两侧的后左门和后右门,对应连接,南北通道;
——取庭院东西两边中点,附近分别画出东西走向,太和门前的协和门和熙和门、太和殿前的左门和右翼门,这是三大殿庭院的东西通道;
——在太和殿前,东西对称,耸立高阁,就是体仁阁和弘义阁,从而形成太和殿前广场式庭院。这是三大殿庭院的高潮部分;
——在三大殿四周有围墙和廊庑,四角崇楼,耸立相望,声气连通,分镇四隅,成为紫禁城中的核心之城。
于是,一幅三大殿庭院美丽建筑图画就跃然纸上了。

一、保和规制

保和殿的名称,与太和殿、中和殿不一样,先后有五次重大变化。
太和殿的屋顶为重檐庑殿顶,规制最高;保和殿则采用重檐歇山顶,规制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在常见的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等之中,庑殿顶前面讲过,这里介绍硬山顶和歇山顶。旧式瓦房多为硬山顶,就是两侧山墙是垂直的。歇山顶呢?歇山顶的特点是: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类似硬山顶(是垂直的),下部分是斜面的。歇山顶的屋脊上半部分中有横脊,横脊两端各辐射出两条侧脊;横脊前后为斜面,同一边的两条侧脊则夹出立面。四条侧脊下端各辐射出一条斜下的短屋脊(学名叫做“戗脊”),形成前后左右四个斜面,构成歇山顶的下半部分。这样,歇山顶一共有九条屋脊、四个斜面和两个立面;如果增加一重屋檐,就又增加四条屋脊、四个斜面。屋檐、斜面、立面和屋脊的繁复组合,既有实用目的,也有艺术风采,更彰显皇家建筑的气势和华贵。天安门、端门等也是重檐歇山殿顶99lib•net。保和殿的檐角同样装饰小兽,但只有九个,比太和殿少一个——“行什”,不过已经比其他宫殿都要多了。
第二,建极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建三大殿后,改谨身殿名为建极殿。“建极”二字,来源于《尚书》。《尚书·洪范》:“皇极,皇建其有极。”取其“建”与“极”两个字,意思是帝王建立治国的准则。
第一,谨身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建成时,仿照南京宫殿名称,取名谨身殿。“谨身”二字,可能来源于《孝经·庶人》:“谨身节用。”意思是谨慎心身,节用爱民。
第三,保和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建极殿为保和殿。“保和殿”源于《易·乾·彖(tuàn)辞》:“保合大和乃利贞。”这里的“保合”,“合”与“和”通,借用其意,又与“太和”、“中和”相应,就改名为“保和殿”。意思是保持和谐,长治久安。
这事可以讨论。三大殿御路上的石雕,最重要的九九藏书网有两块:一块在太和殿前,另一块在保和殿后。按常理说,太和殿前石雕比保和殿后石雕更重要、更显眼。但是,这块最大的石雕,为什么没有安放在太和殿前,而安放在保和殿后呢?
保和殿后大石雕,是紫禁城游客必看的一个景观。
在外朝三大殿中,保和殿面积,次于太和殿,大于中和殿。前面讲过,太和殿为十一开间、进深五间,保和殿则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恰合“九五之尊”的吉祥数。保和殿通高29.50米,比太和殿矮5米多,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略多于太和殿的一半。殿里地面也铺设金砖。金砖产自苏州一带。当年永乐建紫禁城时烧金砖的御窑之一,在今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御窑遗址,至今犹存,其烧造技艺世代传承,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这块大石雕,是为了给皇帝看的,安放在什么位置,其效果最佳呢?皇帝居住在乾清宫,御政在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大石雕恰在皇帝御政(上班)必经的御99lib.net路之上。皇帝每次从乾清宫出来,出了乾清门,这块大石雕立即映入眼帘。大石雕的宽度,恰是御轿的宽度,两旁是抬轿太监行走的小台阶。皇帝乘坐御轿,在大石雕上经过,何等气势,何等庄严!
保和殿几经大修,殿后的大石雕,却仍为明永乐建紫禁城宫殿时的原物,只是在乾隆年间凿去大约0.4米厚的旧有花纹,重新雕刻流云立龙图案。这件十分珍贵的文物,当中刻着九条蟠龙,四周为缠枝莲花纹,下部为海水江崖,中间为流云,气势磅礴。石长16.75米,宽3.07米,厚1.7米,重200吨,为宫中石雕之最,俗称大石雕。
经过测算,大石雕毛坯重量约为300吨。石料采自今北京房山大石窝。这里距紫禁城约一百多里,既没有起重吊车,也没有运输机九-九-藏-书-网械,巨石是怎样运到这里的?有学者研究,这块巨石,在紫禁城三大殿建成之前运到,就地雕刻,安装到位。运输方法:在寒冷冬季,于运道路旁,每隔一里,打一眼井,汲水泼路,结成冰道;工匠民夫们,利用冰船,驱使大批骡马拉拽,使石料在冰道上滑移,缓慢行进,运到工地。《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帝听故明太监讲故事:保和殿初建时,采买搬运巨石到京,不能运入午门,运石太监参奏此石不肯入午门,便命太监将石捆绑,打六十御棍。当然打御棍巨石也不能进午门,还是靠智慧才运来的。
保和殿的一大特点是“亦宫亦殿”。
这块大石雕为什么没有用在太和殿的正面呢?有一种看法是:由于石坯在“三大殿”建成之前,已运至靠近保和殿后的位置,雕成后因难于运输,特别是难九九藏书以通过门阙,只得就近安装在保和殿后正中的御路上。
而太和殿前石雕,虽然在御路上,但皇帝很少走,也很难看得见。因此,从乾清宫到乾清门,到保和殿,这段御路不长,却是中轴线上最奢华的一段。乾隆帝格外重视这块大石雕,并重新雕刻这块大石雕,可从一个侧面证明这一点。乾隆重刻大石雕工程,清宫档案记载:保和殿后檐下层起垫御路石一块,长五丈三尺七寸,宽一丈,厚六尺五寸。露明长五丈一尺八寸,宽九尺五寸。上面凿去旧有花纹,厚一尺二寸,改做两边踏垛石二十八块。重做阳纹立龙、番草、海水江崖。这项工程的花费呢?清宫档案《奏销册》记载,这次工程共用了石匠一万四千四百八十工半,搭材匠(即起重工)一万二千三百六十五工半,壮夫三万五千六百十八名,总计至少用了六万二千四百六十四工。如按六个月工期计算,该工程每日施工的工匠达三百余人。(杨乃济《保和殿后大石雕》)
保和殿第四个名称是位育宫,第五个名称是清宁宫,为什么?后面讲。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