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讲 太和之门
目录
自序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2讲 天下之中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4讲 午门凤翔
第05讲 太和之门
一、常朝御门
第06讲 太和大殿
第07讲 太和大典
第08讲 中和方殿
第09讲 保和宫殿
第10讲 保和殿试
第11讲 文华经筵
第12讲 文渊书阁
第13讲 武英修书
第14讲 内阁大堂
第15讲 父子宰相
第16讲 乾清宫门
第17讲 康熙书房
第18讲 乾清三案
第19讲 乾清三宴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上一页下一页

导语

进入午门,就正式进入故宫。
从故宫平面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宫城功能的区域划分——沿着中轴线从南向北,纵向分为四个区:前导区,从午门到太和门,主要是对外朝“三殿”、内廷“三宫”起铺垫和烘托的作用;外朝区,以三大殿为主,是国家大典和皇帝政务区;内廷区,以后三宫为主,是皇帝家庭生活区;后苑区,以御花园为主,是帝后休憩游览区。当然,事情也不是绝对的。譬如,外朝的保和殿,曾名位育宫,顺治皇帝一度住在这里。又如内廷的乾清宫,既是康熙皇帝的寝宫,又是他的办公室。再如养心殿,清朝雍正帝等八位皇帝都在这里办公和生活。所以说,所谓外朝和内廷,只是一个大概的区分。
皇帝的外朝政务区,在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俗称“三大殿”,矗立在一个“土”字形高台基座上,墙四面环绕,四角各有崇楼,占地面积约80000平方米。三大殿是宫城的核心,是皇帝、皇宫、皇权的象征。太和门左右,布设“左文右武”——东翼的文华殿和西翼的武英殿。
太和门是皇帝外朝政务区的正门。本讲重点介绍太和门和太和门庭院。
进了午门,就进入了雄伟壮丽的太和门大庭院。这处庭院,南为午门,北为太和门,东为左顺门(后改会极门,清改名协和门),西为右顺门(后改归极门,清改名熙和门),既严密封闭,又四通八达——向南,是出入深宫的必经之路;向北,即进入宫廷核心区;向东,联通文华殿和东华门;向西,联通武英殿和西华门。这四门是沟通三大殿与左文右武共五座大殿的交通枢纽,也是皇帝政务区的交通枢纽。现在的协和门,仍保持着明代建筑的风格,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熙和门,是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的,距今已有二百余年。
一次,我坐火车,同旁边几位素不相识的法国朋友一起聊天。我问:您们说北京哪里最好?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故宫。我又问:故宫的哪里给您们留下印象最深?他们又异口同声地说:太和门和门前的广场。
我细一想,确有道理。从太和门到午门的广场式庭院,可能是世界上最宽敞、最美丽的庭院。庭院中间,从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美丽的小河,这条河叫内金水河。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一样,内金水河水是从什刹海经西苑(今中南海、北海),流入环绕故宫围墙的筒子河,再进入故宫里的。这条小河在空旷平整的大庭院里划出一条弧线,宛如宝玉做成的带子,因此也叫玉带河。河上架起五座汉白玉石拱桥,中间那座桥最宽最长,是皇帝独享的御桥。从大明门(大清门)开始的御道,穿过天安门、端门、午门,直达这座美丽的虹桥。过了桥,就来到太和门了。
我们站在这个面积约26000平方米的广场式庭院中央,仰天俯地,环视四周,看到的是:红墙,黄瓦,蓝天,白云,朱柱,绿水,灰地,七彩斑斓,宏阔博大。恢弘的太和门,巍峨的太和殿……简直就是一幅美轮美奂的油画!展开这幅油画,出现在眼前的就是太和门。
太和门,明永乐建皇宫时称为奉天门,嘉靖时先称大朝门,后改称为皇极门,清顺治时改称太和门。太和门初称“奉天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焚,翌年重建,改名“大朝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奉天殿改名皇极殿,而改大朝门为“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太和门”。太和门面阔7间,进深3间,横58.82米,纵30.43米,建筑面积近18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下为汉白玉基座。门前设铜狮l对、铜鼎4尊,为明代遗物。门南有一广场式的庭院,南北130米,东西200米,面积约26000多平方米,内金水河自西向东流过;河上横跨石桥5座,名“内金水桥”。它矗立在三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之上。拾级而上,平台当中摆放着四座铜炉,当年举行庆典时,香烟袅袅,静中有动,增添了神秘气氛。门前台阶下两侧有一对明代的铜狮,踞坐在汉白玉台座上,拱卫大门。门左边有一座小石亭,叫诏书亭,在颁发诏书时先将诏书放在亭内。门右边有一个石匣子,据记载里面装有五谷、元宝之类。有的书说它属于“压胜”,就是镇宅之物,这应有国家五谷丰登、财富满盈的寓意。今天看来,这两座亭子反映出皇帝对臣民做了两件事:一是“予”,给予百姓的是号令旨意;一是“取”,取自百姓的则是钱粮布帛。
上了台阶,走进大门,就进入太和门的门楼。说是门楼,其实更像是一座南北通透的大殿,面积近1800平方米。50根朱红色的大木柱整齐排列在大殿里,每根柱子的直径都在70厘米以上。

一、常朝御门

这里发生了一个故事:建文帝时的副都御使茅大方,在永乐帝夺取皇位后,不为新朝当官而被弃市。他的妻子张氏年已56岁,受丈夫牵连,被发到教坊司(官伎院)遭蹂躏,病故后,官员在奉天门上奏。奉圣旨:“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国朝典故》)人都死了,还不放过,还要把尸体拉去喂狗。这个故事无论发生在北京或南京的奉天门,都说明皇权的残酷性。
皇极门(奉天99lib•net门、太和门)前的庭院,发生过许多故事,既有历史正剧,也有历史闹剧。先说历史正剧,就是于谦在奉天门(太和门)前定乱的故事。
太和假门故事,也很有意思。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太和门大火,黑烟弥天,化为灰烬。转年正月二十七日,就是光绪皇帝大婚的吉日佳期。太和门竟然被火烧毁,内廷不安,朝野震惊。清制规定:大婚皇后必须经由太和门进宫。只有42天的时间,来不及重修太和门,怎么办呢?清廷下令由北京棚匠扎彩工,夜以继日,加紧搭建,竟然搭成一座逼真的彩棚太和,以假乱真,在大婚时使用。震钧《天咫偶闻》记载:“……大婚,不及修建,乃以札彩为之。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cuījué,指房上椽子)之花纹,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逾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技至此神也!”我们看《光绪皇帝大婚图》上的太和门,原来是彩扎的。这项工艺已被列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矗立在紫禁城的太和门,是光绪大婚后第二年建成的。www•99lib.net99lib•nethttp://www.99lib.net
清初,顺治帝迁都北京,举行大典,诏告天下,也是在皇极门(奉天门、太和门)。为什么不在皇极殿(奉天殿、太和殿)呢?一些学者认为:李自成临撤出皇宫时,放火焚烧宫殿,皇极殿遭火焚毁,所以顺治帝登极大典不在皇极殿,而在皇极门。
明朝的“常朝御门”,也就是皇帝举行日常办公会议的会议室,地点就在奉天门(皇极门、太和门)。永乐帝启用三大殿不久,遭遇雷火,三大殿被
99lib•net
焚毁,但奉天门幸存,于是永乐帝就在奉天门御政。据万历《大明会典》记载:凡早朝,先击鼓,文武百官分别在午门的左右掖门排队等候;尔后开门,由鸿胪寺(管礼宾)官员引入午门,过内金水桥,到奉天门丹墀前,分六部、五府等官员,东西相向,依序而立,等候皇帝来到。皇帝御宝座,鸣鞭,百官入班,面北行一跪三叩首礼。朝拜后,鸿胪寺官宣念,然后各衙门轮班奏事。奏事完了,最后鸣鞭,皇帝还宫,百官退朝。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