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康熙书房
目录
自序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2讲 天下之中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4讲 午门凤翔
第05讲 太和之门
第06讲 太和大殿
第07讲 太和大典
第08讲 中和方殿
第09讲 保和宫殿
第10讲 保和殿试
第11讲 文华经筵
第12讲 文渊书阁
第13讲 武英修书
第14讲 内阁大堂
第15讲 父子宰相
第16讲 乾清宫门
第17讲 康熙书房
一、书房创立
第18讲 乾清三案
第19讲 乾清三宴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上一页下一页

导语

康熙书房就是南书房,在乾清门到乾清宫这个相对独立的乾清宫庭院里,院的周围有40间门庑环绕,四维(面)主要有四殿(昭仁殿、弘德殿、端凝殿和懋勤殿)、三房(南书房、上书房和敬事房)、两处(奏事处、批本处)和一宫(乾清宫)等建筑和机构,其中乾清门里西侧,坐南朝北的一处就是本讲要介绍的南书房。
乾清门里的乾清宫院,是个四面围合不太大的院落。从乾清宫到乾清门,南北84米,东西96米,面积8064平米。乾清宫是这座院落的主体宫殿。
宫两侧有两座南向小殿:东为昭仁殿,崇祯帝自缢前在这里砍杀其女昭仁公主。清代在这里储藏宋、金、元、明版及明影印宋钞善本书,是中国古典文献的精华所在。殿中高悬清乾隆帝写的“天禄琳琅”匾,后出版《天禄琳琅书目》,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宫中藏书的概貌。西为弘德殿,是皇帝传膳(餐厅)、读书的地方,殿内有乾隆帝写的《弘德殿铭》,其中有句:求全之毁,吉德也;不虞之誉,凶德也。就是说,逆言为吉,谀言为凶——这是一条朴素的真理。帝王虽以它为座右铭,却是难以做到的。
宫两庑——东庑,西向:有端凝殿,是收藏皇帝冠带袍履的地方,就是皇帝的衣帽间,每年六月六日晾晒;它的北面有御茶房,南面有御药房等。西庑,东向:有懋勤殿,是皇帝读书的地方(书房)。康熙帝小时候曾在这里读书。
宫南庑——北向:东端有皇子读书的上书房等,西端有敬事房(总管太监办公室)和南书房。南书房三间,经过拉尺实测,每间室内数据:面阔4.90米,进深6.80米,面积33.32米,三间共99.96平方米,距乾清宫84米。此外,还有为皇帝服务的奏事处和批本处等。
清顺治、康熙两朝,乾清宫庭院实际上是当时中国政治中心、国家权力重心。皇帝日常办公、接见臣工、读书学习、生活起居,皇子读书和皇帝办公厅——包括秘书处、机要处、侍卫处、研究室、智囊团等,都集中在这座庭院里。

一、书房创立

南书房值班的翰林,文具由内务府办理,饮食由御膳房供应。早餐在家里吃。《履园丛话》记载:徐乾学饭量大,每早入朝,吃实心馒头五十,黄雀五十,鸡子五十,酒十壶,可以竟日不饥。同朝张玉书古貌清癯(qú),早餐只食山药两片,清水一杯,亦竟日不饥。大多南书房值班翰林,伙食标准有规定:“每餐每日肉菜半桌,稻米一仓升,茶叶一钱。”(《清宫述闻》)可以喝免费的茶水。夏天,从五月初一日开始,每天赐给冰块,装在大盘里乘凉。时令鲜果,地方特产,时常供应,也受赏赐(如字画、笔砚、眼镜、鱼类、鹿肉等)。
南书房翰林,挨近皇帝,参与机要,容易得宠,升迁较快。但是,南书房翰林,也蛮辛苦的——官员虽以入直南书房为荣,但不知其苦:“咫尺天99lib•net颜,垂手侍立,久之则气血下注,十指欲肿。若派写进呈书籍,则终日伏案而坐,两脚不得屈伸。”有人说:“伺候时立得手痛,钞录时写得脚痛。”皇帝到南书房的时候,值班的翰林们都要到门外站着回避,“呼某人则入,不呼则候,帝去乃入也”。皇帝同每个人谈话内容,都是两人间的机密,外人不得闻知,更不能外传。
南书房翰林,都做些什么?
南书房的官员,地位特殊,称为“内廷”。“内廷”官员有哪些人呢?一是御前大臣,二是军机大臣,三是南书房翰林,四是上书房师傅,五是内务府总管等。就连内阁大学士、内阁官员都算外廷,而不算内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内阁为外廷。内阁又为什么算外廷?因为雍正朝从内阁分出军机处,九*九*藏*书*网军机大臣算内廷,大学士也就算外廷。南书房翰林与内廷官员进入内廷,从乾清门出入。
南书房的名称。“书房”是清入关前的旧名,“南”字是因书房在乾清宫南面,所以称南书房,又称南斋。雍正时在圆明园也设有南书房。最早正式入直南书房的官员为张英和高士奇。南书房官员称南书房行走,但自大学士到侍郎等,都称翰林,进出南书房,可走乾清门。(英和《恩福堂笔记》)不过进出门时都由内监或侍卫陪同,不可个人单独进出,在书房门外的院里也不能随便走动。
南书房的设立是康熙帝的一个创造,这是应军事之需、行政之需、学问之需和情趣之需。说军事之需,是因为当时正进行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军报紧急而繁多,指示应迅速及时,皇帝身边需要有军九*九*藏*书*网政顾问和机要秘书。说行政之需,是因为康熙帝是勤政君主,三藩平定后,皇权集中,日理万机,处理政务,也需要一个贴近的咨询、秘书班子。说学问之需,是因为康熙帝酷爱读书学习,经史子集,天文地理,算学音律,地方民情,随时请教和探讨,需要身边有机要的师友。说情趣之需,是因为康熙帝喜欢书法、绘画、诗词、文玩,也需要人同趣相通,同好相逑。所以,南书房建立后,没有因平定三藩之战结束而结束,而是坚持下来,并制度化、规范化。
康熙少年智擒鳌拜的故事,有的书说就发生在南书房。康熙帝召鳌拜到南书房进讲经史。鳌拜遵旨进入,内侍以折一条腿的椅子请他坐,持椅立后。命赐茶,内侍先把茶碗用开水煮,使杯极热,鳌拜一接,茶杯坠地。持椅子的内侍,九九藏书乘势一退,椅子歪斜,鳌拜倒地。鳌拜在国君面前,摔杯、洒茶、歪椅、倒地,实属大大地不敬。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布库内侍,扑而擒之。(《南亭笔记》)但《啸亭杂录》和《归田琐记》记载,是鳌拜入见时,康熙帝召羽林士卒或布库少年将他擒捕的。
南书房实际设立较早,但没有制度化、规范化。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月二十日,正式创立南书房。康熙帝说:“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
以上所引说明,康熙帝设立南书房的最初动因是:其一99lib.net,康熙帝身边的太监等,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不能同他研讨经史,切磋书法;其二,各大臣都有职务,也不能随时陪伴身边,日侍左右;其三,大臣住地离皇宫较远,随时咨商,很不方便,每日派员,轮流值班;其四,加强皇权,抑制旗权。所以要设南书房,这些随侍左右的大臣应是:品德高尚,学艺有长,任事专职,住近宫廷。
南书房也有趣闻:状元于敏中初直南书房时,一日同僚谈锋正浓,于敏中微闻声音,疾呼其同僚说:“老头子来矣!”话音刚落,皇帝驾到。乾隆帝听到说自己是“老头子”,颇不高兴,严厉诘问。翰林们很紧张,不知如何回应。这时,于敏中机灵地对答:“万寿无疆曰老,首出庶物曰头,父天母地曰子。”乾隆帝一听,转愠为喜。于敏中节节高升,很快升为尚书,后官至大学士。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