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保和殿试
目录
自序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2讲 天下之中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4讲 午门凤翔
第05讲 太和之门
第06讲 太和大殿
第07讲 太和大典
第08讲 中和方殿
第09讲 保和宫殿
第10讲 保和殿试
一、殿试进士
第11讲 文华经筵
第12讲 文渊书阁
第13讲 武英修书
第14讲 内阁大堂
第15讲 父子宰相
第16讲 乾清宫门
第17讲 康熙书房
第18讲 乾清三案
第19讲 乾清三宴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上一页下一页

导语

保和殿除了曾作为清顺治帝和康熙帝的寝宫,以及皇家宴会厅、会议厅、接见厅、仪礼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举行殿试的场所,也就是举办国家考试的场所。明清士人走完科举考试全程,要过前三关——童试、乡试、会试和后三关——殿试取进士、朝考取庶吉士、散馆取翰林。读书人一路过关斩将,方能有资格在保和殿,考进士、中金榜、点翰林,从而在朝为官,实现理想。这一讲主要介绍在保和殿等处进行的三种大考:殿试、朝考和散馆。
“学而优则仕”,科举在明清时期是读书人做官的正途。科考制度,设计严密,层级很多,攀登艰难。读书人十年寒窗,拾级而上,成功者少,失败者多——未必能求得半点功名。一旦打定主意走科举之路,首先要参加县、府、省三级的“童试”,也就是童生试,过关之后成为“秀才”(生员),分别为县、州、府学等的生员。尔后参加“乡试”。“乡试”为省级考试,三年一比(届),由朝廷派官主持,秋天在省里举行,所以又叫“秋闱”。乡试中榜,就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获得了参加国家级考试的资格。国家科考也是三年一比(届),分两试:首先由礼部举办“会试”,在春天举行,所以又叫“春闱”。会试者不限年龄,“番禺王健寒九十九岁,尚能入试,握笔为”。(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四)更有广东三水县一百零三岁老人陆云从应会试。(《郎潜纪闻二笔》卷三)会试地点主要在贡院(北京贡院胡同),考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才有机会参加朝廷举办的“殿试”。殿试明初在奉天殿(太和殿),后多在保和殿,乾隆后定制在保和殿。

一、殿试进士

发榜前由礼部官员在保和殿传胪(唱名),宣布考中进士的甲第和名次,并将名单写在黄色榜上,所以称作“金榜题名”。新科状元率领进士们走出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走出午门中门的,只有一甲状元、榜眼、探花才能享受如此尊荣。黄榜贴在长安左门(在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前)附近。顺天府尹设宴招待新科进士。新科进士,“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成为朝廷执政集团的官员。
最后是发榜。殿试九九藏书网一般在考试两天后发榜,考中者分为三个等级: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为“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为三名,固定不变;二甲和三甲的名额,每科不同。二甲名额较少,三甲名额较多。明朝殿试,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最少取31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最多取472人;清朝殿试,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最少取81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最多取399人。清朝平均每科取进士236人。清代中进士年龄最小的16岁(虚岁),一位是安徽合肥人李孚青,另99lib•net一位是满洲正黄旗人伊桑阿伊桑阿中进士的时间:《清史稿·伊桑阿传》作顺治九年壬辰科进士,误;《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作顺治十二年乙未科进士,是。后者官礼、吏、户、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
其次是殿试。二十一日黎明,考生(贡士)们在太和门两边的昭德门、贞度门集合,由官员引领穿过太和门,经太和殿两侧中左、中右门,到保和殿丹陛下。一位大学士把考题授予礼部堂官。贡士们面北行三跪九叩礼。然后由礼部官员分发试卷,考生要跪着接受,行三叩礼。鸿胪寺官员引领考生到考桌前,答题正式开始。(《光绪丙戌科会试同年全录》)随卷下发的还有答题纸,答题藏书网纸长一尺四寸,白宣纸,凡八开,红阑格,每开十二行,行二十二字,抬头顶格加二字,共二十四字。这样,每页不算抬格,共可写264字。书七开半为满卷,写满为1980字。为防写错,要打草稿。正本要用端正楷书来写,格式严谨,不得涂改。可见,殿试不仅比试思想和文采,也要比试书法和缜密,乃至韧性和体力。(《晚清会试廷试故事记》)考试以一天为期,实在熬人,但也有些人性化措施。比如,殿试给每个考生设有考桌(会试为矮几)可以伏案写卷;考试当中进餐,由光禄寺负责预备红绫饼,有时也给茶喝。
殿试是考进士,如何进行呢?
九九藏书网
首先是出题。据参与命题的清末重臣翁同龢在《翁文恭公日记》里记载,某年四月二十日寅时(寅正4时)三刻,他到西苑(中南海)听旨,被任命为殿试读卷官。然后与其他读卷官一道,草拟“策问”题目八道,进呈光绪皇帝。皇帝看过,用朱笔圈出四道。读卷官把这四道考题工整书写,用封筒装好,再呈皇帝。这时已到中午时间。饭后试卷发回到读卷官处,经过密封,运到内阁大堂。监考的御史已在内阁大堂等候。除了主考官和读卷官,其他人等一律屏退,藏书网由读卷官书写正式试题。酉正(18时),刻字匠齐集大堂。护军统领把大堂前后门都封闭,戌初(19时许)发刻试卷。到子正一刻(0时15分)刻成,经过校对、印刷、装订,寅正(4时)完毕,共印370份。从出题到印卷,整整一天一夜。安排如此紧凑,为着防止泄题。
再次是阅卷。殿试完毕,决定考生命运的阅卷立即开始。交卷以日落为限。诸贡士答题完毕即可交卷,答卷密封后,放到箱子里,送往午门内的朝房,交给收掌官。收掌官将答卷转送给读卷官阅读。读卷官阅毕,主考官等拟定前十名答卷,进呈皇帝。皇帝钦点一甲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读卷官将后七卷填写二甲名次,交内阁列金榜。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