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讲 中和方殿
目录
自序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1讲 永乐迁都
第02讲 天下之中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3讲 宫前气象
第04讲 午门凤翔
第05讲 太和之门
第06讲 太和大殿
第07讲 太和大典
第08讲 中和方殿
一、殿中奇葩
第09讲 保和宫殿
第10讲 保和殿试
第11讲 文华经筵
第12讲 文渊书阁
第13讲 武英修书
第14讲 内阁大堂
第15讲 父子宰相
第16讲 乾清宫门
第17讲 康熙书房
第18讲 乾清三案
第19讲 乾清三宴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第20讲 乾清三悲
上一页下一页

导语

在太和殿与保和殿间,有一座风格独特的殿堂,这就是中和殿。中和殿的建筑艺术、多元功能、中和理念,分为三点,讲述如下。
中和殿是建筑艺术中的奇葩,其建筑格局、建筑艺术,同太和殿与保和殿相比,迥然不同,很有特色。它在建筑艺术上,有什么特色呢?

一、殿中奇葩

中和殿与太和殿、保和殿形制不同,颇具特色——正方,单檐,四角攒(cuán)尖,鎏金圆顶,“如穿堂之制”,像亭式建筑,其特点是:
在这里,讲一个中和殿的光学奇异现象。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北京东城灯市口东面有座二郎庙,庙坐东朝西,早上日出的时候,有中和殿宝顶金光射到庙里。有人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二郎庙的地基和坐99lib•net标与中和殿东西相值,中和殿鎏金宝顶上的火珠,映日反光,回射到庙的屋子里。
为什么中和殿的建筑形式特殊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三:
三是哲理因素。在太和、保和两座大殿之间,建一座方形小殿,不仅使中和殿在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保持和谐与平衡,而且在外朝三殿与内廷三宫之间也保持和谐与平衡,进而体现儒家“中和”的理念。
一是空间因素。太和殿到保和殿的距离约84米,太和殿北阶九_九_藏_书_网到中和殿南阶仅有29.3米,这中间盖一座小巧方形殿宇还略显拥挤,哪里还有地方建一座巨大的中和殿呢!
第一,方形圆顶。我们一看中和殿,最直观的印象是:华盖金顶,建筑特殊。就是说中和殿的建筑形式,平面呈正方形,殿顶金色圆形,寓意是“天圆地方”。殿身纵横各3间,共9间,符合西汉戴德编纂成书的《大戴礼记》中“明堂九室”的规制。殿的屋顶,不是重檐,而是单檐,四角攒尖,屋顶覆盖黄99lib•net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故宫大多殿堂,平面呈长方形,如太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养心殿、养性殿等,只有两座殿堂例外——中和殿与交泰殿,这就避免了外朝三座大殿建筑形式的雷同。
第三,体小精美。中和殿虽体量较小,但小巧精美。据记载
九*九*藏*书*网
:“中和殿连廊共五间,宽六丈五尺七寸,四面俱同,高四丈八尺。”(《清世祖实录》卷二八)殿的内饰,雕刻精美、金砖铺地,富丽堂皇。中和殿的房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中和殿的建筑面积为580平方米,其建筑高度、东西宽度、总的面积,相当于太和殿的近四分之一。
所以,中和殿建成“方形圆顶”小殿,既具备实际使用的功能,又体现建筑艺术的优美,还展示建筑大师的智慧,更表现儒家中和的理念。
二是美学因素。建筑美学,讲九_九_藏_书_网求变化,高低起伏,大小相间,避免雷同。在两座长方形大殿中间,建一座方形小殿,既不雷同,也不呆板,还能同后三宫的交泰殿相呼应,最适合建成一座符合建筑美学的方形圆顶殿堂。
第二,四面门窗。中和殿四面出廊,都不砌墙,满设门窗。各门之前,都有石阶,东西陛(台级)各一出(一道),南北陛(台级)各三出(三道),中间为浮雕云龙花纹的御路。殿四面开门,南面满装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总共24扇。殿的正中,安设宝座。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