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秦晓鹰 喉舌、匕首、投枪
为民请命的农村政策评论者
目录
第一章 潘岳 民族先锋队的思想守望者
第一章 潘岳 民族先锋队的思想守望者
第一章 潘岳 民族先锋队的思想守望者
第二章 熊光楷 “新军事变革”格局中的中坚
第三章 房宁 民族不自立,谈何“全球化”?
第三章 房宁 民族不自立,谈何“全球化”?
第四章 秦晓鹰 喉舌、匕首、投枪
第四章 秦晓鹰 喉舌、匕首、投枪
为民请命的农村政策评论者
第五章 江平 法的精神——只向真理低头
第五章 江平 法的精神——只向真理低头
第六章 余克礼 义正辞严,中国统一意志不可逆转
第六章 余克礼 义正辞严,中国统一意志不可逆转
第七章 解思忠 中南海里的学者官员
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第九章 甄小英 奏响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强音
第九章 甄小英 奏响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强音
第十章 楚树龙 台湾、美国问题了然于胸,中国态度凛然在外
第十章 楚树龙 台湾、美国问题了然于胸,中国态度凛然在外
第十一章 张卓元 巨笔如山,参与起草国家“十五”计划
第十一章 张卓元 巨笔如山,参与起草国家“十五”计划
第十二章 温铁军 休养生息,以拳拳之心回报农民父母
第十二章 温铁军 休养生息,以拳拳之心回报农民父母
第十三章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
第十三章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
第十四章 宋晓军 大规模、大跨越式发展国防刻不容缓
第十四章 宋晓军 大规模、大跨越式发展国防刻不容缓
第十五章 沈伟光 信息战:“决胜于未战之前”
第十六章 张文木 天鹅绒手套中要有外交铁掌
第十六章 张文木 天鹅绒手套中要有外交铁掌
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第二十章 陆建华 中国社会学界“四大金刚”之一
第二十一章 康晓光 孜孜探求社会公正的“政治良心化身”
上一页下一页
秦晓鹰注意到,目前中国农村的压力很大程度上不仅来自于国家政策的缺失,而且来自于国家各级机构的重叠和人浮于事。
秦晓鹰到了《中国财经报》后,一直关注中国经济最敏感的三个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地区收入平衡,国有企业发展。
1998年12月,中央首次提出“走出去”的思想。一个月后秦晓鹰就以“走出去”为题,组织了大规模的采访,领全国新闻界之先。1999年他又组织了大规模的采访西部“北中国万里行”活动,为开发西部大造声势。此项活动比2001年后全国媒体开始大规模报导开发西部早两年。
《中国财经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办的在财政经济领域的权威性日报。它重在宣传我国以财政、金融为主的经济政策,报道和评述世界财经动态、市场行情以及世经热点新闻,在财政、经济、贸易等领域深受欢迎,发行量在首都发行的500家报纸中居第四名。
另外党和政府机构重叠,使得行政人员充斥政府和党政部门,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压力,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果按这种设想,不少人担心,一旦农民不交税了,国家的税收就自然会受影响。秦晓鹰认为,不种地的农民可以免交税,但土地还是这么多,谁种土地谁交税,这并藏书网不影响国家的税收。农民自由离开土地,一方面使他们彻底摆脱土地的束缚,另一方面土地也开始集中到有钱人手里,有钱人开始规划,农村的产业结构就发生了变化,就可能实现高效的农业。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试行于2000年,舆论大多认为,通过这种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村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秦晓鹰从更深的角度理解认为,减轻了农民负担不等于就解决了农村问题,真正解决农村问题就是要废除加在农民头上的沉重税制。
李昌平是原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2000年上书国务院总理,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由此引发该县一场被称为“痛苦又尖锐的改革”。
在他看来,村社社会主义也是站在落后的角度来看待资本主义,而不是站在工人阶级的角度来看待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资本主义一种道德的批判,而不是从根本制度上的批判。这是村社社会主义的劣根性。联系到中国的现实,秦晓鹰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相当一部分是带有村社社会主义特色的。由于他在这里隐约地批判了以中国人民公社为首的村社社会主义,所以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对于秦晓鹰的大胆放言,人们为他捏了一把汗。他自己说,我在这个问题99lib•net上,比不了李昌平。
且不说他在1979年发表的那篇有关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论文的影响多么深入人心,其后他的许多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的建议也同样发人深省。
他意识到,目前税费改革,让农民少交点钱,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最重要的是研究农业税对不对,合理不合理。在他看来,如果不合理的税就应该废除。因为既然农民也是中国的公民,为什么农民要交农业税?农民为什么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统一的税制?城市居民的税是个人所得税,收入超过800元得缴税,而农民没有多少能达到这个水平,如达不到就应免掉。
在这里,秦晓鹰其实是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话题,而此时是距今15年前的1988年,4年后,中国可持续发展才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秦晓鹰看来,李昌平提出的问题是对的,但展现的前景却非常有限,解决的方法、路子也不彻底,甚至有些混乱。
早在1979年,秦晓鹰就曾花了大量时间研究非洲社会主义。当时他做这种研究并不是为了研究非洲,而是为了研究社会主义在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命运。
从历史上看,20世纪工业化的巨大摧毁力量造就了世界“政治巨人”,如毛泽东、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甚至小国也有卡斯特罗、纳赛尔等。秦晓鹰认为,“巨人政治”的社会基础是英雄传说,神话和英雄是同时出现的,农耕社会与工业化同时存在,使得“政治巨人”有着神一般的强大;而这应该是20世纪的产物,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对英雄主义的崇拜应该停留在过去的时代。“巨人政治”的消失“说明人类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着质的飞跃,由一人主宰一群人的时代进化到了每个人都来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
藏书网
非洲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末遇到严重挫折,在此之前,非洲曾有24个国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秦晓鹰在研究中发现,非洲社会主义有一种村社社会主义的性质,严格说就是农业社会主义,它是拿落后的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来看待社会主义,这使得人们从并不纯粹的社会主义模式中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的误解。
为了引起社会对东北工业的关注,他在《中国资产新闻》和《中国财经报》都开辟一个系列长篇报道专栏,名曰“共和国长子”,报道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和现九_九_藏_书_网状。此专栏的开辟比2002年以后社会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早5年时间。
秦晓鹰还认为,随着巨人时代的结束,人改造自然的神话也应该结束。他看到,在物理学和现代力学出现之前,自然在改造人,人要适应自然,所以出现了三种生活方式:一种是采摘,出现在非洲;一种是农耕,出现在中国;一种是渔猎,出现在欧洲。但他同时发现,当生活条件的反作用出现的时候,人类将受到惩罚;同时,一旦人自以为其能力与自然力形成对称式抗衡的时候,产生的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改造社会。在秦晓鹰看来,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的,人类在20世纪初所抱有的征服自然的信念和所作所为,其结果必将导致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毫不留情的惩罚。
联系当前农村、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等问题,秦晓鹰针对当前广泛提到的以人为本的口号,尖锐地指出:以人为本,绝不是以农为本,更不是站在落后的生产方式立场上抵御工业化城镇化的民粹主义。真正的人文思想应该是在统一市场中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思想,应该是在解决城乡二元化基础上农业从传统模式解放出来的思想。他指出,农民进城是一种失望与希望兼有的抉择,城市化、工业化和居民化才是三农的正确出路。秦晓鹰相信,如果真正解决了
99lib•net
“三农”问题,那中国将会经历一次深刻的政治体制改变。当农业人口在人口总数中下降到30%以下时,一场更加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就会到来。中国的市场化将无可逆转地展现出民主化的前景。他称这又将是“一场千年革命”。
早在1988年,秦晓鹰在《经济学周刊》上对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出耸人听闻的警示: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两个“遗产”该告别20世纪了,一个是“政治巨人”的遗产,另一个是人改造自然的神话。
这是秦晓鹰学术上步入经济领域后的一个转折点,为此他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别津贴。于是也有人把他列为“中国五十个经济学家”之一。
秦晓鹰1994年从中宣部调入国有资产管理局,任宣教中心主任,后任《中国资产新闻》报总编辑;1997年4月起担任《中国财经报》社长兼总编辑。
对于别人称他是经济学家,秦晓鹰颇为不安。在他看来,他只不过像许许多多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注者和参与者,在经济学上谈不上有任何建树,只是感到大有做好经济宣传工作之必要和紧迫罢了。而事实上当组识部门决定让他主持《中国财经报》时,显然考虑过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相当成熟的理解,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巨大热情。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