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陆建华 中国社会学界“四大金刚”之一
为什么中国反腐败成效不够显著
目录
第一章 潘岳 民族先锋队的思想守望者
第一章 潘岳 民族先锋队的思想守望者
第一章 潘岳 民族先锋队的思想守望者
第二章 熊光楷 “新军事变革”格局中的中坚
第三章 房宁 民族不自立,谈何“全球化”?
第三章 房宁 民族不自立,谈何“全球化”?
第四章 秦晓鹰 喉舌、匕首、投枪
第四章 秦晓鹰 喉舌、匕首、投枪
第五章 江平 法的精神——只向真理低头
第五章 江平 法的精神——只向真理低头
第六章 余克礼 义正辞严,中国统一意志不可逆转
第六章 余克礼 义正辞严,中国统一意志不可逆转
第七章 解思忠 中南海里的学者官员
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第九章 甄小英 奏响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强音
第九章 甄小英 奏响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强音
第十章 楚树龙 台湾、美国问题了然于胸,中国态度凛然在外
第十章 楚树龙 台湾、美国问题了然于胸,中国态度凛然在外
第十一章 张卓元 巨笔如山,参与起草国家“十五”计划
第十一章 张卓元 巨笔如山,参与起草国家“十五”计划
第十二章 温铁军 休养生息,以拳拳之心回报农民父母
第十二章 温铁军 休养生息,以拳拳之心回报农民父母
第十三章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
第十三章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
第十四章 宋晓军 大规模、大跨越式发展国防刻不容缓
第十四章 宋晓军 大规模、大跨越式发展国防刻不容缓
第十五章 沈伟光 信息战:“决胜于未战之前”
第十六章 张文木 天鹅绒手套中要有外交铁掌
第十六章 张文木 天鹅绒手套中要有外交铁掌
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第二十章 陆建华 中国社会学界“四大金刚”之一
为什么中国反腐败成效不够显著
第二十一章 康晓光 孜孜探求社会公正的“政治良心化身”
上一页下一页
陆建华一直认为腐败总是与相关的制度缺陷和政策失误有关。虽然改革开放会给腐败分子带来一些机会,但那不是开放的必然结果。“十六大”结束后,他在人民网“强国论坛”解读江泽民“十六大”报告时说,现在中国的腐败问题是典型的社会转型时期的腐败现象,像美国这样的大国,也有腐败,但不属于社会转型的现象。因为,他们的体制和制度基本上都健全,腐败分子只是在那些体制和制度允许的很小的空间中寻找机会。在中国,我们的体制和制度还没有健全起来,腐败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那些腐败分子总在不断地寻找这样的空间。
在陆建华看来,反腐败政策的原则背景与技术措施之的关系
www•99lib.net
一直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他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没有停止过反腐败,政策上也是有连贯性的,然而反腐败的决心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远没有处理好。就是决心很大,但因用力不到位,其效果不甚令人满意。
我国在反腐败问题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沿着两个思路走:一是关于行政权力的监督思路,一是市场机制的确立思路。沿着这两个思路也设立了与之相应的技术手段。如在行政权力的监督思路方面,我国1978年恢复了检察院,后又组建了党的检察机构、国家监察机构,成立了举报中心和反贪局,反腐败模式也从刚刚开始时的集中突击打击、惩处、教育向日常工作型转换,使之更具理性。陆建华认为,虽然一些反腐败制度建设在中国社会不同程度地展开,但无论是与其他社会中类似制度建设的实践效果相比,还九_九_藏_书_网是就制度本身潜在的效力看,均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其中的技术障碍很明显。
关于民主监督,陆建华在解读江泽民十六大报告时说,我认为既要有党内的民主监督,也要有党外的民主监督;要有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公民的直接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把腐败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群众对反腐败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这样,反腐败的观念和手段都必须有所创新,否则,执政党就会失去基本的民意基础。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技术上难以克服的障碍困扰着中国社会,“这起源于特定社会体制之下的技术‘死角’:实现监督职能的机构要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地位的独立性,而同级党委领导同级检查部门的结构没有改变,即便在检察院系统的垂直性关系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先党内后党外’程序以及党的政治部门统领公检法的格局,将使检察院的独立地位难九九藏书以变得名符其实。”而舆论监督对象的“类别化”注定了这种监督流于形式。比如说,本级新闻媒体揭露本级有关部门的腐败、各级新闻媒体揭露各级有腐败行为的领导人、下级新闻媒体揭露上级的腐败等都会出现难题。
三是公众对腐败和反腐败已经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和判断取向。随着反腐败政策的不断落实,公众逐步强化了某种判断倾向,即对反腐败的成效与前景的怀疑:被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越多,公众认定尚未被揭露的腐败案件也越多;被揭露的卷入腐败案件的官员级别越高,公众越认定还有更高级的官员未被揭露出来。这既是反腐败进程中屡屡延误最佳时机所产生的消极后果,也反映了在对公众情绪与认识取向的引导方面还存在严重的技术“死角”,它是以两难选择的方式出现的:大规模地宣传反腐败的成效,将强化公众的上述逆反心理,而对反腐败进展不给九九藏书予一定声势的宣传,也会失去公众的信任,对腐败现象的遏止也缺少了一种重要的压力。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工作着重是制度研究和社会发展分析。陆建华从重庆回京后,便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研究,并担任《中国社会蓝皮书》副主编。进入他视野的社会学研究问题包括失业、贫困、犯罪、腐败、环境污染、教育、收入分配、劳资关系、妇女问题等。
陆建华总结出我国在反腐败的技术层面上遇到的难以克服的三个困难:
陆建华认为,以上三个方面的技术“死角”的存在,说明反腐败政策的技术难关没有得到克服,反腐败能力的提高因此而受到抑制,反腐败政策原则的完善和落实也就缺乏足够坚实的基础。
陆建华对于反腐败政策技术难点的分析,成为中央研究反腐败对策的重要参考材料。
一是监督体制的建立与有效运行的困难。监督机制的建
九九藏书
立与运行是所有社会反腐败的通则,谁都知道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腐败。
陆建华认为这些技术问题涉及到体制结构和运行规则方面的深层次弊端,如各种行为准则的发布因为实施不力和缺乏事后检查制度,弱化了法的权威性,而收入申报制度因制度缺失而流于形式。尽管一些专家提出很多建议以强化收入申报制度技术上的空白,但陆建华认为要实施到位,还是需要辅以组织创新、体制创新。
二是以陈旧的方法对党政官员进行主观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很难取得反腐败的普遍而持久的成效。寻求教育和引导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的技术上的困难主要表现为:确定不了对官员主观意识教育之结果的基本判定方法,也就不能从中引申出奖或罚的具体规定来;对官员的训诫式教育方式正在迅速失去作用,而强化其自身督促的机制又很难建立起来;对“三观”教育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没有被开发出来等等。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