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温铁军 休养生息,以拳拳之心回报农民父母
目录
第一章 潘岳 民族先锋队的思想守望者
第一章 潘岳 民族先锋队的思想守望者
第一章 潘岳 民族先锋队的思想守望者
第二章 熊光楷 “新军事变革”格局中的中坚
第三章 房宁 民族不自立,谈何“全球化”?
第三章 房宁 民族不自立,谈何“全球化”?
第四章 秦晓鹰 喉舌、匕首、投枪
第四章 秦晓鹰 喉舌、匕首、投枪
第五章 江平 法的精神——只向真理低头
第五章 江平 法的精神——只向真理低头
第六章 余克礼 义正辞严,中国统一意志不可逆转
第六章 余克礼 义正辞严,中国统一意志不可逆转
第七章 解思忠 中南海里的学者官员
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第九章 甄小英 奏响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强音
第九章 甄小英 奏响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强音
第十章 楚树龙 台湾、美国问题了然于胸,中国态度凛然在外
第十章 楚树龙 台湾、美国问题了然于胸,中国态度凛然在外
第十一章 张卓元 巨笔如山,参与起草国家“十五”计划
第十一章 张卓元 巨笔如山,参与起草国家“十五”计划
第十二章 温铁军 休养生息,以拳拳之心回报农民父母
摩托车考察
第十二章 温铁军 休养生息,以拳拳之心回报农民父母
第十三章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
第十三章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
第十四章 宋晓军 大规模、大跨越式发展国防刻不容缓
第十四章 宋晓军 大规模、大跨越式发展国防刻不容缓
第十五章 沈伟光 信息战:“决胜于未战之前”
第十六章 张文木 天鹅绒手套中要有外交铁掌
第十六章 张文木 天鹅绒手套中要有外交铁掌
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第二十章 陆建华 中国社会学界“四大金刚”之一
第二十一章 康晓光 孜孜探求社会公正的“政治良心化身”
上一页下一页
温铁军,1951年5月出生。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中心科研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三农”问题涉及的不是抽象的经济问题,而是八亿多人的命运的问题。中国大地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八亿多人的命运更重要的呢?
——温铁军

摩托车考察

他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便说:“在理论界讨论问题的很多场合,我都强调自己只是个‘试验员’,而绝非理论工作者,现在也认为自己提出的只是对农村基层客观情况的感性认识。因此,本文只是一篇‘草根派’试读‘三农问题’这本大书的心得。”
1993年,时任农业部部长的刘江同志组织农业部及所属单位开展了蹲点调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鹰带领一批搞农村调研的同志到安徽农村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主要了解安徽1978年大包干以来的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涉及到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工商等宏观部门。最后经大家讨论,形成了《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的调查报告,指出当时像安徽这样的中部农业大省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财政、金融、税收等一系列宏观问题。农业部领导对这份报告评价很高,认为它细致真实,很有见地。结合这次蹲点调查,温铁军在《经济日报》上又发表了一个题为《汝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的调查报告,主要观点就是强调农村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宏观制约。温铁军的这篇文章九*九*藏*书*网立即引起农业部和中央高层的重视。此后中央不断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
“三农”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1989至1991年农民收入自改革开放后首次出现连续三年增长幅度下降的势头。当时的农业部范小建司长(现为农业部副部长)为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骑着自行车跑了20多个县,回来后,向当时农业部部长刘中一做了汇报,认为现在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已经影响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亟待解决。在十三届八中全会之前,农业部把调查的情况反映给高层领导,不少专家提出要有一些对策性的措施,农业部的有关调研也点到了这个问题。这是关于“三农”问题的首次讨论。
朱镕基同志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十届人大期间,“三农”问题再次成了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温家宝总理发表就职演说,在回答中央台记者提问时说,本届政府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九-九-藏-书-网战包括五方面,而第一个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他说:“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温铁军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中国大地刮起了“温三农”旋风。此后“三农”问题写进党章和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政策和文件中体现出来。他的部分观点也被中国高层所采纳,影响到中国农业政策的走向。
“三农”问题的确是中国的百年结,温铁军就反复称它是“世纪难题”。自1987年成立试验区,温铁军几乎就没有离开过这个世纪难题。尽管1987年他被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银行进修了一段时间,1991年,他又自费公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到康奈尔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讲学交流,但他心中仍然揣着有关“三农”的课题。
温铁军在那篇文章中提出两个选择供中央高层决策者参考,一是中国只能以劳动密集就业于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一国策(宁可水平低、速度慢);辅之以全面开通城乡,调九九藏书网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以此促进农地上承载的过剩人口实现非农转移。二是若此议难度太大,则只好加强农村社区“非市场”的、内部化的财产和收益均平的制度建设,同时强调打破流通和金融垄断,通过扩大农业的外部规模来维持小农村社经济。舍此,农民没有出路,农村得不到发展,农业也很难成为独立产业。
1988年温铁军任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长。他还自称“不是一个很灵的人”,当时别人能写好文章,他不行。也因为当时国务院的纪律要求,没有试验结果之前,不许发表文章,所以他就没多少东西。到现在为止,他真正认为是研究成果的,是一个课题报告——《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这份报告后来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印了4000册,一销而空。温铁军不大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想要这本书。后来他又在1999年第12期《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三农问题世99lib•net纪末的反思》,重申了那份报告的主要内容。
198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还不到两年的温铁军,便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个记者团,驾驶着摩托车沿黄河考察了8省40多个市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这个创举引起社会不小的震动,也使温铁军从此开始了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和实践。1987年温铁军从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调入刚组建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在农村土地制度试验区摸爬滚打了11年,对于中国土地制度的过去、现状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重要性和突破有了深刻的认识。10多年的基层工作,使温铁军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出色的学术成果,获得中国高层的嘉许和百姓的信任,成为中国最为瞩目的“三农”问题专家。尽管温铁军博士一再声称自己并不是什么农村问题专家,而只不过是个农村问题调查员,但是人们还是把他视为中国真正懂得农民的“三农”专家,有心人给了他一个很好听的别号——“温三农”。
他认为,从农村发展本身的要求来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要有两个基本命题,即“人地关系高度紧99lib•net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其实早在1987年农村改革试验区创立之初他就提出:中国应该研究的是农民、农村和农业这“三农”问题,而不是单一的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他再次把以上两个基本命题作为两个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提出,从而正式确定了“三农”问题的概念。在他看来,中国历来并无类似于西方的纯粹“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与前面所说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体制矛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解“三农”问题,不能脱离对这两个矛盾的认识和讨论。同样,一切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也只能在深刻认识这两个矛盾的基础上展开,只有或多或少地消解这两个矛盾的政策才会有些效果。
——“毛泽东风格”的农民问题大调查
由于中国区域差别很大,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都不一样,需要分散决策、分区突破,还要搞试验,工作很辛苦,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在基层啃农业这块硬骨头,可温铁军一直在干。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