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作品
《双面狄米崔》
目录
正统推理
正统推理
正统推理
正统推理
犯罪推理
犯罪推理
犯罪推理
变体推理
变体推理
其他作品
其他作品
其他作品
其他作品
其他作品
其他作品
其他作品
其他作品
其他作品
其他作品
《双面狄米崔》
上一页下一页
●Eric Ambler/著
在一九三六至一九四零年期间,安伯勒连续发表六本已成经典的政治惊悚小说,他笔下的主角全是平常百姓,却在不经意间被扯进政治与间谍的世界中,展开了一场惊险之旅。安伯勒不写观念白人至上、行事横冲直撞的冒险家(像是007詹姆斯·庞德),他感兴趣的是陷入道德两难处境而失去镇定的凡人。在安伯勒出道之前,“惊悚小说”原本被定位为评价不高的二流文学,早已沦至千篇一律的窠臼,书中尽是认同民族主义并仇视外国人的右派意识型态。然而安伯勒的作品却打破这个老套的公式,他同情左派社会主义者,并将这种意念投射在自己的小说中,字里行间甚至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寓意。这样的作品自然成为一种异端,结果也颠覆了原有类型。有了《黑暗边界》以降六部作品的出现,谁说“惊悚小说”与“优美的行文、复杂的叙事结构、精妙的思维”互不相容?在书写的过程中,安伯勒不但反转了既存的政治偏见,而且也将“惊悚小说”和“文学作品”之间的鸿沟拉近;换言之,通俗小说和严肃文学两种领域今天能有很大的重叠部分,都得拜当年安伯勒(等人)的杰出贡献。

与毛姆、葛林齐名的先驱者

T九九藏书网he Mask of Dimitrios
安伯勒用本名发表了十九本小说,和别人合写了五部作品;他拿过四次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金匕首奖(分别是五九、六二、六七和七二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年度最佳作品爱伦坡奖拿过一回(六四年),英美两大协会的终身成就奖也全部囊括入袋(八六年的钻石匕首奖,七五年的推理大师赏),不过一般认定他最精采的作品是战前时期发表的《双面狄米崔》(The Mask of Dimitrios,1939)。小说描述的是有关执迷(obsession)的故事:推理作家拉缇莫无意间接触到一份警方文件,内容是关于一个恶名昭彰的欧洲歹徒狄米崔,他勒索、杀人、贩毒、暗杀政治人物,可以说是坏事做尽,如今却陈尸河中。此人的存在,象征了战时威胁着文明国家的破坏性力量,因为在他身上同时看得到独占性资本主义与法西斯政治两种色彩。拉缇莫不知为何对狄米崔的过往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决定追溯狄米崔在一九二二至三八年间去过的每个地方,一步一脚印亲自走遍希腊、土耳其、法国,透过跟相关人等的访谈与搜寻来往通信,试图一点一滴拼凑出这个恶徒的全貌。安伯勒九九藏书摒弃冒险侦探小说一贯采用的单一叙事结构,改以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的双重叙述手法,让读者藉由主角的惊险之旅一窥狄米崔的真面目。难怪这种打开新格局的写法,能赋予《双面狄米崔》在惊悚文学史上占有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因为如此,自从安伯勒的作品问世之后,“间谍小说”的主轴不再只有“坏人是谁?他们险恶的密谋究竟是什么?而主角英雄要如何击败他们?”的陈腔滥调了。
其实说穿了,有些戏法一点都不难变,正如某些作家坦承他们的创意只是取撷于报章杂志,甚至是无意间听见别人交谈而灵机一动。基本上来说,创意的诞生并非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它是一片片、一块块地拼凑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难怪有人打比方说:创意只不过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
综观安伯勒几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他已经证明自己不愧是惊悚小说类的大师级作家,足以与毛姆、葛林齐名的先驱者,而且也是二十世纪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很少有人像他能把通俗和严肃两种文体如此拉近距离。至于他到底有没有当过间谍……管他去的!小说好看与否才要紧,有没有当过间谍那是他家的事。您说是不!

拉近“惊悚小说”和“文学作品”之间的鸿沟

九*九*藏*书*网
“你这些创意是从哪儿想到的?”这应该是小说家最常被问到的问题,而且也可能是创作者最不愿回答的问题。此话怎讲?这种情形有点类似要求魔术师说明戏法是怎么变的一样。所以说嘛,要人家亮出“袖里干坤”,这简直就是“强人所难”。
不过,若是以“间谍小说”(Spy Novel)为例,读者大概很难相信书中的谍报活动乃取材于报章杂志,甚至是坊间口耳相传的素材;间谍扮演的角色是“无名英雄”,他们的行动通常是“见光死”,因此一般大众咸信间谍小说家要嘛当过间谍,不然也一定有相关经历,否则怎能写出这种涉及国际阴谋且尔虞我诈的故事。事实上,这个揣测的正确性算是八九不离十,几位间谍小说的大师譬如毛姆(W·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葛兰姆·葛林(Graham Greene,1904~1991)、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1931~)都曾在外交部任职,暗地却从事情报员工作。唯一例外的是艾瑞克·安伯勒(Eric Ambler,1909~1998),世人至今仍无法拿他的生平来与小说对号九九藏书网入坐。
咱们先来回顾这位英籍作家的一生事迹。安伯勒生于伦敦,双亲皆从事演艺工作,可想而知他的第一份差事就是跟着父母在戏院里杂耍演出并写剧本。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间进入伦敦大学就读工程系,毕业后到电子公司实习,尔后这家公司被另一家大公司并购,他却转换跑道改去广告部门任职。以结果论来看,这一换就换对地方了,因为他的文字能力获得充分磨练与发挥,三十岁不到就当上创意总监,而且处女作小说《黑暗边界》(The Dark Frontier,1936)甫发表就一鸣惊人——这是一部嘲讽惊悚小说、预见核能武器将会问世的政治寓言——于是一九三八年他索性辞掉总监职务,搬去巴黎专心写作,同时也邂逅了第一任妻子美籍时尚记者露意丝·柯隆比(Louise Crombie)。
二次大战期间,安伯勒停笔写作,他以士兵职称加入皇家砲兵队,随后又被分发到战地摄制小组(combat photographic unit)。在义大利服役时,安伯勒还被英国战事局任命为电影副导,其间自编自制过近一百支的宣导影片,并结识了来前线劳军的大明星亨佛利·鲍嘉(Humphrey Bogart)和大导演约翰·休士顿(J九*九*藏*书*网ohn Huston)。这段经历算是他日后迈上剧作家之路的暖身。大战结束后,安伯勒已经官拜上校,并获颁美国铜星勋章的殊荣。
安伯勒的剧作家生涯可分为两个阶段,基本上算是喜悲各一。一九四六至一九五八年期间,他写了相当多的剧本,以多产作家之姿活跃于英国影坛。五八年之后他前往美国闯荡好莱坞,结果却是一连串失意的开始,其间只透过第二任妻子琼恩·哈里逊(Joan Harrison)——她是〈希区考克剧场〉(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的制片兼编剧——的引荐制作了〈将军!〉(CHECKMATE)和〈最要命的游戏〉(The Most Deadly Game)两齣电视影集。十年后他只好认清现实,铩羽而归重返欧洲。大致上而言,尽管战后安伯勒花了极大心力在影坛冲刺发展,不过一九五一年他还是重返文坛,发表了他最具企图心的作品《德尔切夫的审判》(Judgment on Deltchev);同一时间他也以化名艾略特·瑞德(Eliot Reed)跟查尔斯·罗达(Charles Rodda)联手创作,不过一开始他就处于陪衬角色,五八年之后便终止合作关系,总共完成了五部作品。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