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目录
推荐序
卷第一 吾身荣华
卷第一 吾身荣华
卷第一 吾身荣华
卷第二 劝说
卷第二 劝说
卷第二 劝说
卷第二 劝说
卷第三 皇子诞生
卷第三 皇子诞生
卷第三 皇子诞生
卷第三 皇子诞生
卷第四 信连
卷第四 信连
卷第四 信连
卷第五 迁都
卷第五 迁都
卷第五 迁都
卷第六 入道死去
卷第六 入道死去
卷第六 入道死去
卷第七 一门出奔
卷第七 一门出奔
卷第七 一门出奔
卷第七 一门出奔
卷第八 临幸山门
卷第八 临幸山门
卷第九 小宰相跳海
卷第九 小宰相跳海
卷第九 小宰相跳海
卷第十 验收首级
卷第十 验收首级
卷第十 验收首级
卷第十一 坛浦会战
卷第十一 坛浦会战
卷第十一 坛浦会战
卷第十二 六代被斩
卷第十二 六代被斩
卷第十二 六代被斩
灌顶卷 女院出家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一九七二年的深秋,日本在京都举办国际笔会,清茂和我分别自美国与台湾参加那个大会。那是毕业十余年来首次的会面,我们当时都在大学教书,正处在人生最忙碌也最富精力的盛年。异地重逢,有说不完的话。那次国际笔会是日本学界的一大盛事。许多知名学者都在会场上。京都大学的吉川幸次郎教授最是德高望重引人注目,被一群日本较年轻的后辈簇拥恭维着。见清茂和我二人在一边轻谈,白发苍苍的老学者竟摆开众人走过来。“噢,你们在这儿。跟你们讲话,比较有意思。”也许没有刻意的恭维和赞美,反而让吉川先生感到自然吧?何况,清茂是吉川先生为其论著《宋诗概说》及《元明诗概说》的中文翻译指定的译者。在庭园前我们拍了一些相片,也随意谈些近况。从中日两国的文学研究现象,说到文学翻译的问题。吉川先生带着遗憾的语气说:“日本汉学界不但研究中国的古今文学,同时也把中国重要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翻译出来了;反观贵国,对于日本的文学研究和文学作品的翻译都表现得太冷漠了。”这是事实。日本人已将中国重要的古今文学作品自《诗经》以降至《水浒传》《红楼梦》等等,凡具有地位的重要作品都翻译出来了;几家较出名的出版社并且有计划、有规模地出版中国文学名著系列,有些重要的书甚至还不止于一种译作。相对之下,我们对日本文学的译注和介绍,是相当有限,对于他们的古典文学,更是非常陌生的。
那天,清茂和我心中都感觉惭愧。那次会议我所提的论文是与《源氏物语》有关的,所以我对清茂说:“我来翻译《源氏物语》吧。”清茂回答:“很好。本来我也想翻译《源氏物语》的,现在看来,你更应该做这个工作;那么我就翻译《平家物语》吧。”于是我们握手互道:“一言为定!”看似戏言的那些话,两个老同学都牢记在心中,成为日后努力的目标。会后返台,我把那篇日文原稿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发表于《中外文学》月刊。为助读者之了解而又赶先译出《源氏物语》首帖《桐壶》一万字左右的文章,附录论文之后。这事竟成为我不得不提前开始实践那句戏言似誓约的原因。藏书网
林文月
现在正式出版的这近千页的两大册《平家物语》堂堂在我书桌上。
由于遣唐使时代以来大量的中国书籍流入日本,其上层社会贵族文士竞相学习汉文、汉学,形成文学深刻化的原因;而中国的诗文便也常常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中。对于以中文翻译日本文学的人而言,凡遇到此情况时,无需多费心,只要查明出处还原其字句即可;至于其他的外文译者则除了翻译原著的日文,又得再译日文书中所引用的中文字句。举郑译《奥之细道》的翻译为例。第一章开宗明义之二句:“月日者百代之过客,来往之年亦旅人也。”明显的蹈袭着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至于军记物语的此《平家物语》也多有类似情形。例如卷第九文中提到的“殿名长生以祈长生;门号不老以求不老”,长生殿指唐朝离宫之一,不老门则是汉代洛阳城门之名;卷第四“人至黄昏后,谁志千里行?”与曹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关;卷第六则直引白居易《长恨歌》名句:“太液芙蓉未央柳”“对此如何不泪垂?”;卷第二“君虽不君,臣不可不臣;父虽不父,子不可不子”见于《古文孝经》孔安国序。许多类似这样子的字句,遂使得中国的读者们在阅览此日本的历史军记小说时,于异国情调的感受之外,又另有一种熟悉亲切的印象。如此遥远而近http://www•99lib.net,或如此近又遥远的感觉,是我们在读其他外国的翻译小说时所不可能经验到的;至于其他外国读者们在阅览此书的译文时,大概也没有这么奇异的感觉吧。
这首由“五/七/五”三句,共十七音组成的日本古典短歌“俳句”,无论遣词、造句、趣旨、意境,都明白顺畅,质朴有韵味。作者是我的老同学郑清茂教授(“苦瓜生”是他自取的外号)。在七月二十四日的一封来信末端,他忽由中文改写为古典歌体的日文,结语也顺势以中规中矩的“候文”(敬语体)手笔。
有些事情真是说来话长,一言难尽。我们受到吉川先生刺激而发出的心愿是真诚的,并非虚诞;当时虽未说出什么时候开始工作,但我们心里总认为应该是退休以后的事情吧,怎么可能边教书边做这样的翻译工作呢。但人生的因缘际会有时并由不得自己。我在会后次年便以逐月刊登的方式开始着手《源氏物语》的译注;而清茂则按部就班回到美国教书、退休、返台任教于台大和东华大学,并担任行政工作。从东华大学二度退休后,他和秋鸿定居桃园,便如约从事翻译工作。
大風や去りて梢に蝶一羽。(苦瓜生)
当年的台大中文系尚未设置博士学位。硕士班毕业后,清茂服完兵役,赴美继续攻读博士。我结婚、留校教书。各自忙碌,甚少联络;更没有机会一起合作翻译了。但因为教书及写论文,间或做一些必要的翻译是难免的。清茂在美国攻读博士,其后更在美国的大学里教授中、日文学。难得有一次我去日本短期访问,恰值清茂也在东京做研究。当时已婚的他和秋鸿二人借住在也出门旅行中的作家江藤淳先生家中。客中不期而相遇,我们老朋友三人遂在充满书香的日式屋中浅酌欢谈,成为难忘的记忆。
这封以深蓝色原珠笔书写在稿纸上的信,不到三百字,告知他译注的《平家物语》已经大功告成。那稿纸是放在老式的信封内,与近五百张的印刷稿样包装在一起寄来。因为包裹太大,邮差把它放置在我家门口。除了清茂自己和他的家人以外,大概我是最关心这本《平家物语》完译及出版的人吧?三年前,他译完芭蕉的《奥之细道》时,我曾写过一篇短文《细道慢行》,戏称那是他作为《平家物语》翻译的暖身运动。那个戏称,其实是认真的。99lib.net
平家物语四字在日本虽然家喻户晓,但《平家物语》却是一部军记物语(以战争为主题的历史小说),属于平安末期的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重要。书记述十二世纪后半叶的乱象,源氏与平家两大氏族逐鹿天下,兵乱之外,又逢地震、饥馑等天灾。大小战争不断,各地民不聊生。这样的背景,正是小说话本产生的温床;《平家物语》便是取材于这样的时代环境,其人名、地名、战役之名,几乎都属真实。这本以男性为主的军记物语,写赴汤蹈火一刹那,显然富于壮烈阳刚的质素,但是每遇着死生别离之际,则又不免于情愁哀伤唏嘘垂泪。平安朝末期,平家一族于享尽富贵荣华之余,淫逸滥权,谏言难容;一门老少先后被杀;应验了骄奢者不得永恒,跋扈者终遭夷灭,诸行无常,盛者必衰之理。原著的这个文字特质,颇难于琢磨拿捏。郑清茂在翻译《奥之细道》时,以他枯淡的文言文呈现了芭蕉翁的俳文精简古雅风格。至于《平家物语》的翻译,为了配合复杂多变化的原著文体,他用简洁的白话,时则斟酌掺入浅近的文言文,使细心的读者于阅读之际,既容易了解,又能体会到内里的古趣。这一点,是本书翻译的决定性成功因素。文学作品的翻译者不仅需要深度了解原著的内容涵义,并且同时也需要敏锐地感受到原文的表现方式,然后将原著的内容转换成为适度贴切的译著文字。然而,文学作品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完美的。不同的文字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因素、思维方式、言语旨趣。至于文字本身则又有其局限与扩张;而译者自身对两种语言文字的掌握和涵养,遂自自然然表现http://www.99lib.net于其笔下了。
我知道老同学的心意。要我分享他又完成一个大工作的释然的心境;我完全体会。我想到吉川先生地下有知,对于曾经翻译他《宋诗概说》、《元明诗概说》的郑清茂如今已先后译成了《奥之细道》与《平家物语》,大概不再会责怪我们对日本文化太冷漠了吧。我甚至也想到董先生地下有知,对于退休后还认真琢磨字句文意的老学生,大概也不会再给勉强及格的分数了吧。
清茂和我是属于小学五年级以前受日本教育,六年级以后才改受中国教育的台湾人。中文起步得稍晚,须加努力;日文停步得稍早,也须加努力。我们同一年考入台大中文系。大概两个人都算是努力的,除了努力学习中文系各科之外,课外也为东方出版社的少年文库翻译了一些日文的书籍读物。清茂是为筹谋学费与生活补贴,他希望有同样教育背景的我分摊一些工作。那些日文的少年读物分为世界伟人传记与世界名著两大类,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全台的少年。是学校指定的课本以外最好的书籍。原文都是现代日文,翻译起来完全没有什么困难。我们二人翻译了很多本。当时中文系的学生不多,研究生更少。我们每个研究生在文学院左翼二楼的研究室里分得一个书桌,我和王贵苓在郑骞先生、王叔岷先生的第四室。郑清茂和陈恩绮在孔德成先生、董同龢先生的第五室。董先生专研语言学,他关爱学生,以认真而严格出名。清茂上董先生的课,课后又同处一个研究室里。日子久了,董先生知悉他课外做翻译的事情,警告他:“你不好好读,在报纸上乱写啊。”又说:“小心。这样下去,不论你考得再好,我也只能给你及格分数。”那时候日本当代女作家原田康子的成名作《挽歌》的译文正每天在报纸副刊连载。刊了一半不能暂停。考试后,董先生的课清茂果然只得六十分;但研究所是以七十分为及格标准。董先生听了清茂说明后,倒是说到做到,为他改成七十分。当时文学院里中文系和外文系的风格不同,外文系的创作风气颇盛,中文系是鼓励学术研究九九藏书的。其实,系主任和所有授课的老师都认为郑清茂是优秀的学生,只是,那年代有时会有一些特别“另类”的事情发生,大家也不会十分放在心上。老师们都知道清茂是好学生,同学们也都知道郑清茂是好学生。事情过去了,给平静的校园添增一些变化,反而觉得颇有意思。
三年前,清茂的《奥之细道》译著出版时,我曾写过题作《细道慢行》的短文,提到他有开始翻译《平家物语》的可能:“细道或许是通往平家的暖身运动途径吧。”果然,这两三年来他在桃园的家中书房守着计算机,一字一字打出中文的《平家物语》。而今,郑译《平家物语》堂堂出版了。书才杀青,他就急速寄来上、下两大册素雅精致的洪范书店印制的《平家物语》。(编按:推荐序中提及的版本为台湾洪范书店繁体版,装帧、编排与简体版有所区别。)其实,稍早我就陆陆续续得到他面交或邮递的稿子而开始读前面部分的一些文字了。
以教书及研究为终身职志的清茂,每遇到这种情形,必有详细批注。近千年前的古书,时或又不免于众说并存。《奥之细道》与《平家物语》的译著都是注释倍蓰于正文的工作。三年前联经版的《奥之细道》采大字的正文居上,小字的批注在下的排版方式;此书则大字正文在右页,小字批注在左页。阅读时一属上下兼顾,一属左右游目;无需前前后后来回翻看,算是颇方便读者的考虑。如果急于探究后果,无暇细看左方那些密密实实的批注小字,先读右边的故事正文大字也不妨。事实上,翻译那些字数倍蓰于正文的批注时,译者所投注的精力和时间并不少于故事其本身,甚至更有时也可能“倍蓰之”。清茂翻译费时三年,排版时自己校对之后,洪范书店的负责人叶步荣先生和出版社的组员们又再次细心校对,大约一年才告竣事付印。译著者和出版者认真敬业的精神十分令人钦佩,容我谨以此文致意。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