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
第一章
目录
第一部
第一部
第一部
第一部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二部
第二部
第二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三部
第三部
第三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四部
第四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五部
第五部
第五部
第五部
第六部
第六部
第六部
第六部
第六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七部
第七部
第七部
第七部
第八部
第一章
第八部
第八部
上一页下一页
作者是个年轻有病的小品文作家,文笔泼辣,但教养极差,在私人交往上很胆怯。
柯兹尼雪夫所属的圈子,除了斯拉夫问题和塞尔维亚战争外,什么也不谈,什么文章也不写。一向无所事事的人,如今都把全部时间用来为斯拉夫人服务。跳舞会、音乐会、宴会、演讲、妇女服装、啤酒、小饭馆——一切都证明大家是支持斯拉夫人的。
这部著作经过仔细修订,去年已正式出版,并且分发到书商手里。
他忙了一个春天和一部分夏天,直到七月才准备下乡到弟弟那里去。
柯兹尼雪夫分析这位评论家的论点是否正确,态度虽十分诚恳,但他从不认真考虑人家所指责的缺点错误,认为人家显然是有意挑剔。不过,他立刻不由自主地仔细回忆他同这位作者见面和交谈的情况。
写小品的人显然完全不理解这部著作,但巧妙地摘录了片言只语,使没有看过这书http://www.99lib.net的人(事实上几乎谁也没有看过它)觉得整部著作只是词藻的堆砌,文字很不恰当(已用问号标出),作者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批评的手法十分巧妙,使柯兹尼雪夫自己都无法否认,厉害也就厉害在这里。
他觉得特别痛苦,因为在完成这部作品以后,不再有占据他大部分时间的著述工作了。
只有在《北方甲虫》一篇讽刺小品文里,谈到倒嗓歌唱家德拉班吉时,顺便插了几句话,批评柯兹尼雪夫的著作,说它早就受到大家的谴责和普遍的嘲笑。
这篇文章发表后,对他的著作没有任何反应,不论文字的或者口头的。柯兹尼雪夫看到他六年心血完全白费了。
但是,过了一星期,两星期,三星期,社会上没有任何反应。他的朋友、专家和学者有时出于礼貌才提到它。那些对学术著作不感兴趣的熟人根本没有提九九藏书到过它。目前社会上关心别的事,对它十分冷淡。学术期刊上整整一个月对这本书只字不提,柯兹尼雪夫精确估计写书评需要的时间,可是过了一个月,两个月,始终毫无反应。
差不多过了两个月。已经是盛夏时节,柯兹尼雪夫才准备离开莫斯科。
“我有没有什么地方得罪了他?”柯兹尼雪夫问自己。
他记起上次见到这个年轻人,曾纠正他语言上的粗鲁无礼,这样就找到了对方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柯兹尼雪夫天资聪明,很有教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如今不知道该把精力往哪里使。交际场所的谈话,各种会议上的发言,花去了他一部分时间,但他是个城市居民,不愿像他那个缺乏生活经验的弟弟来到莫斯科那样,把时间全部花在谈话上,因此他还有许多空闲的时间和脑力活动的能力。
在这期间,他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他花了六年心写成的著作《试论欧洲和俄国国家基础和形式》一年前完稿,其中一些章节和序言已在刊物上发表过,另一些章节柯兹尼雪夫也读给朋友们听过,因此这部著作的思想内容对公众已不新鲜,但柯兹尼雪夫还是期望它的出版会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即使不是一场学术革命,也将轰动学术界。藏书网
他全心全意投入这个伟大的运动,把著作也给忘了。
到了第三个月,终于在一本严肃的杂志上出现了一篇批判文章。柯兹尼雪夫认识文章作者,在高鲁勃卓夫家见过他。
如今他忙得不可开交,连答复来信和要求的时间都没有。
在他著作失败后最痛苦的时期,幸亏原来不受人重视的斯拉夫问题,开http://www•99lib.net始取代异教徒、欢迎美国朋友、萨玛拉大饥荒、各种展览会和招魂术等问题。柯兹尼雪夫原是提出斯拉夫问题的人之一,就全心全意投入这项活动。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柯兹尼雪夫感到高兴,那就是舆论的表现。整个社会明确表示它的愿望。正如柯兹尼雪夫说的那样,“表现了民族精神”。他越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就看得越清楚,这将是一个规模浩大的划时代事件。
柯兹尼雪夫虽然很瞧不起这位作者,但还是认真阅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实在太厉害了。
有关这个问题的许多言论和文章,柯兹尼雪夫在细节上并不同意。他看到斯拉夫问题在社会上已成了时髦的谈话资料——这种谈话资料总是在不断翻新。他看到许多人参与其事,怀有自私和虚荣的目的。他认为报刊大量登载夸大其词的东西,目的只是哗众取宠,压倒别人。他看到在这波澜壮阔的社会浪潮中,冲得九-九-藏-书-网最前、叫得最响的都是些郁郁不得志的人:没有军队的司令,没有部门的部长,没有刊物的记者和没有党羽的党魁。从这个问题上,他看到许多东西是轻率可笑的,但同时看到并且承认那种联合社会上各阶级、令人感动的日益高涨的热情。屠杀同教教友和斯拉夫弟兄的事件,引起大家对受难者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愤恨。塞尔维亚人和门的内哥罗人为崇高事业而英勇斗争,激发全体人民不是口头上而是用行动来支援兄弟民族的愿望。
他准备去休息两个星期,同时在全民族最神圣的地方,在偏僻的乡村,饱览一下民族精神高涨的景象。对这种精神他同全体首都居民都深信不疑。卡塔瓦索夫早就想实践去列文家访问的诺言,就和他同行。
柯兹尼雪夫从不向任何人提起这本书,朋友们问起,他都回答得很淡漠,他也从不向书商打听书的销路,其实他十分关心这部著作给社会和学术界的最初印象。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