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驰道、丝路与楼船
——秦汉时期交通的开拓
3.沟通五岭南北的灵渠
目录
第一章 九州、四荒与国中——先秦时期交通的形
第二章 驰道、丝路与楼船——秦汉时期交通的开拓
第二章 驰道、丝路与楼船——秦汉时期交通的开拓
3.沟通五岭南北的灵渠
第三章 “边地”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印文化交流
第三章 “边地”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印文化交流
第四章 水陆通,贡赋等——隋唐时期的海内外交通
第五章 神舟、站赤与水运——宋元时期交通的发展
第六章 商贾士农咸乐业——明朝的交通与旅游的兴盛
第六章 商贾士农咸乐业——明朝的交通与旅游的兴盛
第七章 火炮、西学与使团——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的交流
第七章 火炮、西学与使团——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的交流
第八章 从玩偶到导火索——铁路的修筑与近代中国政治
上一页下一页
在五岭最西部的都庞岭和越城岭之间,有一条地势平缓、沟通中原和岭南之间的交通孔道,即湘桂走廊。湘水在此北去,漓水于此南流,两处水源相距40公里。秦始皇于是派监禄凿渠运粮,秦兵得以深入越地。监禄开通的运渠,因地在零陵郡境内,故名零渠。唐宋时亦称“秦凿渠”。后因工程灵巧,改称灵渠。因修筑于广西兴安县境内,也称兴安运河。秦人在湘水源头之一——海洋河上筑坝、开渠,主要工程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等。铧嘴是分水坝,在湘水支流海洋河中,状似犁铧,以石筑成,角端所指与河水流向相对,把海洋河一分为二,一流入南渠,一流入北渠。大小天平是位于铧嘴尾端用石成的拦河坝,呈“人”字形堤,高度略低于河水堤岸。与河水东岸相近的一段称大天平,同北渠渠口相衔。与河水西岸相近的一段称小天平,同南渠渠口相衔。天平作用是提高湘江水位,拦河蓄水。枯水季节,大小天平拦截全部河水入渠,使湘江水位提高约4米,使之注入漓水,以便水运。洪水季节,洪峰漫过天平坝顶,流入海洋河故道,减煞水势,从而使渠内流水,涨而不溢,枯而不竭,经常保持安全流量。南渠全长约34公里,是灵渠的主渠,其中4.5公里为人工劈山而成,最为险要,其余利用原有河道。北渠长3公里多,是灵渠的配套工程,作用是使湘水(或漓水)中的船舶能顺利转入漓水(或湘水)。南渠、北渠流量为三比七,故有“湘七漓三”之说。九-九-藏-书-网九九藏书网www.99lib.net
汉代以后对这条运河多有疏浚改建,并增添了新的工程。唐宝历年间(825~826年),李渤主持修渠时创
99lib.net
建陡门十八处,多建于渠道浅狭、水流湍急处。经过陡门拦阻,水位提高,流势平缓,便利行船,其作用有如后世的船闸。刺史鱼孟威又改建为石堤,千斛大船也可通行。灵渠“置斗门三十六,舟入一斗,则复闸一斗,使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故宋人有“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之誉。直至1937年湘桂铁路通车,灵渠的水运才停止,但仍有灌溉、生活和工业用水之利。
五岭指塞上岭(大庾岭)、骑田岭(腊岭)、都庞岭(永明岭)、甿渚九-九-藏-书-网岭(白芒岭)、越城岭(临源岭)。岭南地区位于五岭之南,在先秦时期是“四荒”之“北向户”区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显示秦国的威力,在派蒙恬率兵戍守北境的同时,派尉屠睢率水军攻岭南地区的百越:“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可见这场战争打得很辛苦。秦军不能迅速取胜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交通不便,运输路线过长,补给困难。越人趁机袭击,秦兵大败。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