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陆通,贡赋等
——隋唐时期的海内外交通
4.鉴真东渡传经与圆仁入唐求法
目录
第一章 九州、四荒与国中——先秦时期交通的形
第二章 驰道、丝路与楼船——秦汉时期交通的开拓
第二章 驰道、丝路与楼船——秦汉时期交通的开拓
第三章 “边地”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印文化交流
第三章 “边地”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印文化交流
第四章 水陆通,贡赋等——隋唐时期的海内外交通
4.鉴真东渡传经与圆仁入唐求法
第五章 神舟、站赤与水运——宋元时期交通的发展
第六章 商贾士农咸乐业——明朝的交通与旅游的兴盛
第六章 商贾士农咸乐业——明朝的交通与旅游的兴盛
第七章 火炮、西学与使团——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的交流
第七章 火炮、西学与使团——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的交流
第八章 从玩偶到导火索——铁路的修筑与近代中国政治
上一页下一页

后期的遣唐使船
第二次:荣叡、普照在天宝二年八月被释放后,再次与鉴真商量东渡之事。鉴真被两人的精神所感动,拿出80贯钱,买得岭南道采访使刘巨麟的一只旧军船,并招募船工18名、工匠85名,另有祥彦等17位僧人相随。十二月,从扬州出发。当船只沿长江航行到狼沟浦(江苏太仓浏河口附近)时,突遭狂风恶浪,旧船破损,众人只得上岸。“潮来,水至人腰;和上在乌蓲草上,余人并在水中。冬寒,风急,甚太辛苦。”乌蓲草是芦苇的一种。工匠匆匆修复后,船只航行到舟山群岛一带。鉴真东渡再次宣告流产。
在隋代以前,日本就沿黄海航线与中国进行交往。隋大业三年(607年),日本使臣小野臣妹子一行首次来访。在朝觐隋炀帝时,日本使臣表示“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递交的日本国书中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一句,引起了隋炀帝的不满。第二年,隋炀帝派文林郎裴世清为使节,回访日本。裴世清等人从山东文登出发,“度百济,行至竹岛(在全罗南道珍岛西南),南望聃罗国(济州岛),经都斯麻国(对马),逈在大海中。又东至一支国(壹岐),又至竹斯国(筑紫),又东至秦王国(山阳道西部秦氏居住区),其人同于华夏,以为夷洲,疑不能明也。又经十余国,达于海岸。自竹斯国以东,皆附庸于倭”。裴世清是从文登渡海到达朝鲜半岛的百济,然后向南经对马岛、壹岐岛,横渡朝鲜海峡,到达日本北九州,再渡濑户内海,最后到达大阪湾。此后,双方有多次互访,说明隋朝与日本的交往相当密切。
隋唐时,日本一称倭国,“在新罗东南大海中,依山岛而居。东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世与中国通。……颇有文字,俗敬佛法”。
第五次:天宝七载(748年)春,荣叡、普照从同安郡(安徽潜山)抵达扬州,到崇福寺谒见鉴真。三人又商讨了赴日本的方法,决定按照天宝二年办法造船准备物品。六月二十七日,鉴真与弟子、水手等35人,自崇福寺出发,至扬州运河口乘船,沿长江向东航行。在越州三塔山(约今浙江小洋山)停泊一个月。等候到顺风后,航行至暑风山(舟山群岛一带),在这里又等待了一个月。十月十六日,鉴真一行再次起航,向东驶去。突然,“风急波峻,水黑如墨”,船一会儿如上高山,一会儿似入深谷。所有的人都无能为力,只是不断祷告观音菩萨。又过了几天,海上仍是风急浪高。船上已经没有淡水,也不能烧饭,只能嚼生米,饮咸水,“一生辛苦,何剧于此”!又过了几日,下起雨来,众人纷纷拿出饭碗来接雨。雨下了两天,终藏书网于解决了饮水问题。又在海中漂流了14天,船只终于停靠在一个鲜花盛开、树竹葱茏的地方,而时间已经是冬天十一月。原来,鉴真他们迷失了方向,到达的是海南岛最南端处。他们遇到四位热心的经纪商,经纪商带领他们来到振州(海南崖县)。在振州大云寺内住了一年多,鉴真等僧人造佛殿,做佛事。此后,沿海南岛东海岸,向北至万安州(海南陵水)。又乘船至海南岛北端的崖州(海南海口东南)。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后,从澄迈(海口西)启程,渡琼州海峡到达雷州(广东海康),向北经罗州(广东廉江北)、白州(广西博白)、梧州到达桂州始安郡(桂林)。鉴真在桂州住了一年,广做法事。广州太守卢奂知道后,将鉴真一行迎至广州。鉴真一行从桂州启程,沿水路经梧州至端州(广东高要)。在端州龙兴寺,荣叡“奄然迁化”,鉴真十分悲伤。岭南地区气候炎热,鉴真不幸患上眼疾。虽经阿拉伯人治疗,但仍双目失明。离开广州后,鉴真等人经大庾岭北上,经虔州(江西赣州)、吉州(江西吉安)至江州(江西九江)。在吉州境内,祥彦死别。鉴真作为当时最著名的授戒大师,一路讲经授律。又沿长江至润州江宁县(江苏南京)。弟子灵佑闻讯,将鉴真迎接到扬州龙兴寺。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扬州东北)人,生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他的父亲也是一个佛教徒。鉴真14岁时,随父亲一同到扬州大云参佛。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16岁的鉴真进大云寺当沙弥,师从名扬天下的“受戒之主”道岸。两年以后,受菩萨戒。景龙元年(707年),到东都洛阳游学。次年,又到首都长安游学,由著名律宗法师南泉寺弘景主持,鉴真在实际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经官府认可的僧侣。此后五年,鉴真在洛阳、长安各寺潜心研究佛学,逐渐成为学识渊博的大和尚。开元元年(713年),26岁的鉴真回到扬州,开始讲经弘法。
入高丽境后,沿朝鲜半岛南下到釜山。再经对马岛、壹岐岛抵达日本北九州。这条航线又称黄海北线,是沿着海岸逐岛航行的路线。隋朝裴世清赴日路线又称黄海南线,唐朝日本僧人圆仁回国时走的也是这条航线,路程相对较短。这两条路线主要是沿海岸航行,较为安全。但是也有缺点,就是朝鲜半岛上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影响航路的畅通。唐代中期,由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日本与新罗的关系比较紧张,只能改道走东海航线,向南至明州(宁波)、越州(绍兴)。东海航线也分为南、北两条。南线从明州或越州的港口出发,向东横渡东海,到达日本南方的奄美大岛附近,然后逐岛向北九_九_藏_书_网,经吐火罗、夜久、多弥,越大隅海峡,至九州西南萨摩,再沿肥后、肥前到达筑紫大津浦。鉴真东渡,走的就是这条航线。北线从楚州(淮安)、扬州、明州、温州等地港口出发,越东海,抵日本值嘉岛。然后,驶向筑紫大津浦。这条路线距离最短,顺风时只需十日。大历十二年(777年),日本遣唐使就是沿此路到达扬州。
圆仁回国后所写《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简称《巡礼行记》、《巡礼记》、《求法行记》、《入唐记》,四卷,成书于日本承和十四年(847年)。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其中无重要事情可记的日子略去不记)记录了圆仁入唐求法的行历和见闻,始自日本承和五年(838年)六月十三日,终于承和十四年(847年)十二月十四日。内容涉及唐文宗、武宗两朝(间及宣宗朝)的朝政史事、府州地理、水陆交通、丰灾气候、市贾物价、民情风俗、牍状书简、佛道争斗、寺院状况以及与日本、新罗的关系等。原书用汉文写成,自日本明治十六年(1883年)在京都东寺观智院发现它的最早抄本以来,立即被尊为日本的国宝。书中记叙最多最详的,是作者沿途所见所闻的佛教状况,如高僧的行业,寺院的规模、职事、田产和日常生活,戒斋、诵经、礼佛和俗讲的仪式,佛教节日,朝廷的佛教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唐武宗会昌毁佛的始末经过等。这些记载均可补中国佛教史传的阙略,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他诸如节日、祭祀、饮食、禁忌等社会习俗,所经过地方的人口、出产、物价,以及水陆交通路线和驿馆、新罗商人在沿海的活动和新罗人聚居的情况等,也是了解唐朝社会史的重要史料。后人将该书与《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游记》并称,誉为著名的东方三大游记。
当时的日本,佛教已经很兴盛,但一直没有形成完备的戒律制度,私自出家现象十分严重。这样造成两个不良后果:一是朝廷无法保障财政收入和维持社会稳定,二是不能保证僧尼的质量,一些品行不良之徒容易混入。日本天平五年(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荣叡、普照等僧侣随遣唐使多治比广成赴华留学,并寻访聘请高僧到日本传授戒律。在东都洛阳,他们礼请大福先寺道璿和尚赴日传律。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道璿与遣唐副使中臣名代一起到达日本。由于合格授戒的僧人要达到“三师七证”之数,只邀请道璿等数位大和尚,是不能开设戒坛授戒的。于是,荣叡、普照想到邀请鉴真大和尚前往日本传律授戒。

鉴真
第四次:天宝三载(744年),越州(今浙江绍兴)、杭州、湖州、宣州(安徽宣城)等地寺庙纷99lib•net纷前来请鉴真讲授戒律。鉴真在这些地方授戒后,回到阿育王寺。此时,日本和尚荣叡、普照为了求得佛法,多次遭灾后,仍不后悔。鉴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想办法在福州买了一艘船,并准备了粮食和水等物。他率领祥彦等30余人,从明州出发,准备由台州、温州到福州。有一天早晨,鉴真一行从黄岩县禅林寺出发时,忽然听闻官兵追来。原来,留在扬州的鉴真弟子灵佑等和尚不忍心师父“登山涉海,数年艰苦,沧溟万里,死生莫测”,告到扬州官府。江东道采访使派人将鉴真一行送回扬州大明寺。第四次东渡再次夭折。
日本仁明天皇承和三年(唐开成元年,836年),已经43岁的圆仁,毅然随政府组织的第18次遣唐使团,携带着日本比睿山延历寺未决天台教义30条,以“请益僧”的身份入唐求法。日本人根据航海经验,一般每次遣唐使团由四艘船只组成一个船队,可以互助。这次是日本派出的最后一个遣唐使团,遣唐使为藤原常嗣,副使为小野篁,全部人员约650人左右。船队首次启航,刚从博多入外海,就遇到暴风雨,第三号船遭损毁,全船140人中,只有20多人生还。搭乘此船的日本真言宗请益僧真济脱难后,从此不再上船。第二次又告失败。公元838年7月8日,船队终于第三次出发。这次是由第一、第四号船先行,第二号船晚些时候启航。圆仁搭乘遣唐使所在的一号船。途中,两船失去联系。进入扬州海域时,船再次被狂风吹坏,多处裂开。退潮时,陷入沙中,不能驶行。众人只好将长桨竖插在船的四周沙中,再用绳子把船桨与船体捆绑在一起,以防船只全部散开。7月30日早潮时,一号船继续向西驶去,终于抵达扬州海陵县(江苏泰州)桑田乡东梁丰村。此后,四号船、二号船也陆续到达。
第三次:一个月后,旧船修好后再次出发。设想从桑石山(舟山群岛以北的大衢山一带)直航日本。路上再次遇到暴风雨,旧船触礁。鉴真一行爬到岛上。三天后,附近的渔民送来水、米相救。又经过五天,唐朝巡逻的水军发现后,将他们送回大陆,并上报明州太守。明州太守将他们安置在鄮县(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内。
第六次:天宝十二载(753年)十月十五日,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大使藤原清河和吉备真备,以及著名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一行,来到延光寺朝拜鉴真。藤原清河告诉了日本遣唐使已经向唐玄宗提出要求而被拒绝的情况,并征询鉴真本人的意见。此时,鉴真虽然已是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还是答应了日本方面的恳请。鉴真将要前往日本的消息传开后,龙兴寺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此时,正好仁幹和尚从婺州(浙江金华)过来,知道鉴真将要远行,就将船只准备好以后,在江头等待。十月十九日,鉴真和弟子等24人,从龙兴寺出发,至江头乘船到黄泗浦(江苏常熟黄泗),与日本遣唐使船99lib•net队会合。十一月十五日,四船同时启程。二十一日,船队先后到达阿儿奈波岛(日本冲绳岛)。十二月六日,经多祢岛,次日达益救岛。二十日,鉴真所乘第二舟到达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二十六日,日僧延庆引领鉴真入太宰府。天平胜宝六年(唐天宝十三载,754年)二月一日,鉴真到达难波。四日,入京,住东大寺。与鉴真同行的第四船,在十一月十六日就被风吹走,不知去向。第一船在十二月六日触礁,无法行动。修复后,又因遭偏北风暴漂到安南(今越南)驩州,全船180人,只有藤原清河与阿倍仲麻吕等10余人幸免于难,后绕道到达长安,最终未能回到日本。
第一次:因有李林宗的介绍信,扬州仓曹参军李凑很配合,按照要求打造新船只,准备粮食,一切顺利。天宝二年(743年)四月,因僧人内部矛盾,如海和尚到扬州向官府告状,说有一批开元寺、大明寺的僧人私通海贼。当时,台州、温州、明州(浙江宁波)等州沿海地区有海寇抢掠,朝廷正实行海禁。淮海道采访使班景倩听后大惊,立即下令将众僧人捉拿归案。僧人们拿出李林宗的介绍信后,班景倩只是没收船只,释放全部僧人,归还杂物。鉴真初次东渡由此告吹。
登州(今山东蓬莱)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长山岛)、龟歆岛(鼍矶岛)、末岛(大、小钦岛)、乌湖岛(南隍城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老铁山水道)至马石山(辽宁大连市老铁山)东之都里镇(旅顺)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大连)、桃花浦(金州区清水河口)、杏花浦(庄河县花园口)、石人汪(石城岛)、橐驼湾(大洋河口)、乌骨江(丹东)八百里。
入唐后,唐与日本之间的交通路线主要有北、南两条航线。北线航路即贾耽记载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
圆仁本想前往佛教圣地天台山求法,因未获批准而留在扬州。唐开成四年(839年)二月,圆仁离开扬州到达楚州(江苏淮安),与使团会合。因不能去台州朝拜天台山,就设法离开使团,不随遣唐使返国。六月七日,圆仁一行经楚州、海州,到达登州(山东蓬莱)文登县(山东文登)清宁乡赤山村法华院。法华院是由新罗人张宝高建立的寺院,因而又称新罗院,开成五年(840年)二月十九日,从赤山村新罗院出发,经登州、青州、贝州、赵州、镇州,一路向西,于四月二十八日到达天台宗另一圣地五台山朝拜。同年七月一日启程,经并州、汾州、晋州、蒲州、同州,于八月二十日到达长安。在长安期间,圆仁先后从元政受金刚界大法,就义真习胎藏并苏悉地法,又从法全受胎藏,还向南天竺僧宝月学习悉昙,搜集了不少佛典、佛画。圆仁在唐朝西京长安生活了四年零十个月。因遇到唐武宗“会昌排佛”事件,会昌五年(845年)五月十六日,圆仁一行裹头改装,逃出长安,经洛阳、郑州、汴州、泗州、www.99lib.net扬州,到达楚州。楚州官吏不准他从这里回日本,只得再次来到千里之外的登州。大中元年(日本承和十四年,847年),乘新罗海船离开登州,于九月回到日本。在唐期间,他的足迹遍及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二十余州六十余县,是唐朝后期入唐请益僧中滞留时间最长、经历最为艰难曲折的一位僧人。
圆仁(794~864),为日本入唐求法的天台宗僧人,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贵资料。圆仁俗姓壬生氏,生于日本桓武天皇延历十年(唐贞元十年,794年),下野国(枥木县)人。9岁出家,是鉴真再传弟子。在入唐求法之前,已经是日本天台宗知名高僧。
天宝元年(742年)十月,荣叡、普照拿着宰相李林甫之兄李林宗的介绍信,来到扬州,请扬州仓曹参军李凑建造大船,准备粮食等物,将荣叡等人送回日本。荣叡、普照两人又来到大明寺,请鉴真前往日本传授佛学:“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本国昔有圣德太子曰:‘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今钟此运,愿和上东游兴化。”当时,鉴真正在向众僧讲授戒律,闻言回答道:“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鉴真环顾正在听讲的众僧,问有没有愿意到日本国传法的,众僧一时沉默。过了一会儿,僧人祥彦回答道:“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到。是故众僧咸默无对而已。”笃信“普度众生”大乘教义的鉴真,听到祥彦的回答后,果断地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祥彦等人听到鉴真这样说,于是有21人表示愿意跟随一起去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之行,或因唐朝严禁僧众私渡的政策,或因风浪险恶的自然环境,充满艰辛,一直到第六次才获得成功。
从公元743年至754年,鉴真在11年内六次东渡日本,历尽苦难,终以非凡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在中日两国友好交流史上留下了永世不灭的千古美谈。在日本的10年间,鉴真孜孜不倦地讲授经戒,开创了日本的律宗。一开始,他居住在东大寺。此后,按照扬州大明寺的格局,在奈良建立了“唐律招提”(唐招提寺)。他带去了不少佛经、佛像、佛具。虽然双目失明,还能协助校订写本佛经的讹误,用嗅觉鉴定草药。同行弟子有的擅长雕塑、绘画、建筑等,传播了唐朝文化。同行的还有一批手工艺人,如第二次东渡时,就有玉作人、画师、雕佛、刻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手工艺人85人同行。公元763年,鉴真寂化。公元779年,日本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受鉴真第子思托等人的委托,写下了著名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一书。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