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卷 南宋
第二百八十一章 光宗赵惇
目录
第一卷 秦
第二卷 西汉
第二卷 西汉
第二卷 西汉
第三卷 东汉
第三卷 东汉
第三卷 东汉
第四卷 三国(魏)
第四卷 三国(魏)
第五卷 三国(蜀)
第五卷 三国(蜀)
第六卷 三国(吴)
第七卷 西晋
第七卷 西晋
第八卷 东晋
第八卷 东晋
第八卷 东晋
第九卷 十六国(汉、前赵)
第九卷 十六国(汉、前赵)
第十卷 十六国(成、汉)
第十一卷 十六国(前凉)
第十一卷 十六国(前凉)
第十二卷 十六国(后赵)
第十三卷 十六国(冉魏)
第十三卷 十六国(冉魏)
第十四卷 十六国(前燕)
第十五卷 十六国(代)
第十五卷 十六国(代)
第十六卷 十六国(后秦)
第十七卷 十六国(后燕)
第十七卷 十六国(后燕)
第十八卷 十六国(北燕)
第十九卷 十六国(西燕)
第十九卷 十六国(西燕)
第二十卷 十六国(西秦)
第二十卷 十六国(西秦)
第二十一卷 十六国(后凉)
第二十一卷 十六国(后凉)
第二十二卷 十六国(南凉)
第二十三卷 十六国(北凉)
第二十三卷 十六国(北凉)
第二十四卷 十六国(南燕)
第二十五卷 十六国(西凉)
第二十六卷 十六国(夏)
第二十七卷 南朝(宋)
第二十七卷 南朝(宋)
第二十八卷 南朝(南齐)
第二十八卷 南朝(南齐)
第二十九卷 南朝(梁)
第二十九卷 南朝(梁)
第三十卷 南朝(后梁)
第三十卷 南朝(后梁)
第三十一卷 南朝(陈)
第三十二卷 北朝(北魏)
第三十二卷 北朝(北魏)
第三十三卷 北朝(东魏)
第三十四卷 北朝(西魏)
第三十五卷 北朝(北齐)
第三十五卷 北朝(北齐)
第三十六卷 北朝(北周)
第三十六卷 北朝(北周)
第三十七卷 隋
第三十八卷 唐
第三十八卷 唐
第三十八卷 唐
第三十八卷 唐
第三十九卷 五代(后梁)
第四十卷 五代(后唐)
第四十卷 五代(后唐)
第四十一卷 五代(后晋)
第四十二卷 五代(后汉)
第四十二卷 五代(后汉)
第四十三卷 五代(后周)
第四十四卷 十国(吴)
第四十四卷 十国(吴)
第四十五卷 十国(南唐)
第四十五卷 十国(南唐)
第四十六卷 十国(吴越)
第四十七卷 十国(前蜀)
第四十八卷 十国(后蜀)
第四十九卷 十国(闽)
第四十九卷 十国(闽)
第五十卷 十国(北汉)
第五十卷 十国(北汉)
第五十一卷 十国(南汉)
第五十一卷 十国(南汉)
第五十二卷 十国(荆南/南平/北楚)
第五十三卷 十国(楚)
第五十四卷 北宋
第五十四卷 北宋
第五十四卷 北宋
第五十五卷 南宋
第二百八十一章 光宗赵惇
第五十五卷 南宋
第五十六卷 辽
第五十六卷 辽
第五十六卷 辽
第五十七卷 辽(北辽)
第五十八卷 辽(西辽)
第五十八卷 辽(西辽)
第五十九卷 金
第五十九卷 金
第六十卷 西夏
第六十卷 西夏
第六十卷 西夏
第六十一卷 元
第六十一卷 元
第六十一卷 元
第六十二卷 明
第六十二卷 明
第六十二卷 明
第六十三卷 清
第六十三卷 清
上一页下一页
3年后,主管天文的太史上奏:“根据天象的变化,应建立太子。”宰相虞允文也乘机请求孝宗早定储君,孝宗说:“朕久有此意,太子的人选也早已确定。只是恐怕当了太子以后,容易骄傲,放纵自己,不再勤恳学习,反而渐渐变坏。朕迟迟不建太子,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想让他进一步熟习政务,博古通今,然后立为太子,不致将来后悔。”第二年,虞允文再次上书请求,孝宗见条件成熟,便册立26岁的恭王赵惇为皇太子,同时改封赵恺为魏王,出镇外藩。四月,孝宗又命太子兼任临安府尹。这段时间里,太子多方关心民政,熟悉民情,勤勤恳恳料理公务,多次受到孝宗的称赞和鼓励。
寿皇在宫中两眼望穿,仍不见光宗前来探视,心中十分悲伤,寝食难安,渐渐悒郁成疾。绍熙五年四月,68岁的寿皇病情越来越重。见寿皇来日无多,群臣请光宗前往问候,光宗却与皇后到玉津园游玩去了。以后,不管大臣怎样挥泪苦谏,光宗只是置之不理,万不得已时才派嘉王前去探病。
赵惇并非一开始就是太子。孝宗即位时封赵惇为恭王,他的大哥封为邓王,二哥封为庆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邓王被立为皇太子,不料,乾道三年,太子得了伤暑病,太医又开错药方,使病情加剧,3天后一命呜呼。按说,二子庆王恺应继位太子,孝宗认为庆王过于懦弱,难当大任,恭王英武过人,很像自己,就想把他立为太子。因为要打乱皇位继承顺序,孝宗不愿草率行事,便暂且放下,等时机成九九藏书网熟再说。
光宗病好之后,李后特于内宫设宴庆贺。酒过三巡,李后突然说道:“扩儿已经长大成人,陛下既已封他为嘉王,何不索性册立他为太子?再说扩儿颇具才干,定能助陛下一臂之力。”光宗回答说:“皇后所见极是,朕也久有此意,只是此事重大,应该禀报父皇,再做决定。”隔了一天,爱子心切的寿皇听说光宗病体痊愈,便召他入重华宫赴宴,以叙父子之情,可是李后没有通知光宗,一个人偷偷跑到重华宫来。寿皇问她:“皇上不是病好了吗?怎么没有同来?”李后显出很忧虑的样子,叹气说:“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本来已经好了,今天又偶染风寒,臣妾只好一人前来见驾。”寿皇更为担心,忧虑地说:“正在壮年,便如此虚弱,将来该怎么办呢?”李后一听,心中暗喜,趁机说:“臣妾也正为此不安,依妾之见,皇上既然多病,不如册立嘉王扩为太子,也好辅佐皇上,为国分忧,不知父皇意下如何?”寿皇略略一想就反驳说:“皇上受禅刚刚一年,就忙着册立太子,未免过于草率,嗣君事关社稷,应从长计议。再说你一个妇道人家,怎能随便议论国事?”
李后费尽心机,反遭申斥,又气又恼。回到宫中,立即挽着儿子赵扩的手向光宗哭诉:“寿皇将要废逐臣妾,另立中宫,我们母子就要见不到陛下了!”光宗如坠迷雾,茫然不解,催问李后,李后添油加醋地把朝见寿皇的事情叙说了一遍,说到最后竟嚎啕大哭起来,哭得光宗心软,自然对李后的谎九九藏书网话深信不疑。他安慰李后说:“朕自继位以来,海内承平,没有失德之举,量他不能将朕废去。朕既为天子,难道不能保护妻儿?从今之后,朕不再踏进重华宫半步!”这以后,光宗再也不上重华宫见寿皇了。
宋光宗,名惇。是孝宗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生,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卒。公元1189~1194年在位。
光宗即位以后,看到宦官为非作歹,干预朝政,便想借机诛杀,整肃朝纲。但他忧柔寡断,迟迟未能下手,消息却很快泄漏出去。宦官们极为害怕,合谋离间三宫(即高宗皇后吴太后、孝宗、光宗),并恳求李后保护,李后欣然答应。以后每逢光宗对宦官有所举动,李后便从中作梗。光宗郁郁寡欢,渐渐成了心病。寿皇听说儿子有病,焦急万分。一面让御医细心调治,一面亲自翻检医书,按照药方采购良药,做成药丸。这一消息为宦官所知,便无事生非,在李后面前挑拨说:“奴才们听说太上皇购得药剂,专等皇上过宫朝拜时服用。药能生人,亦能死人,万一出了意外,岂不危害大宋江山!”李后派人探察,果有此事,便极力阻止光宗到重华宫(寿皇宫殿)去省亲。光宗竟然听信了李后的话,坚决不肯去见太上皇。光宗原本没啥大病,调治了几天,也就痊愈了,但父子之间的嫌隙已很难弥合了。
光宗即位后,尊孝宗为寿皇。这时金朝的世宗皇帝已去世。即位的新皇帝章宗昏庸无能,宋金边境已经相安无事多年,这时更99lib•net无大的战事发生,光宗很想趁国泰民安,励精图治,振作一番。可天不遂人愿,皇后李氏是一个悍妒跋扈、喜欢弄权的人,她掀起一场场宫廷风波,把光宗搅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81岁的太上皇高宗赵构死去,孝宗十分悲恸,不免心灰意懒,无意朝政,也想效法高宗,禅位给太子赵惇。只是大臣苦谏,他又孝服在身,不好马上行禅让之礼,只得作罢。不过孝宗下诏,让太子参预政务,内外官吏的升迁,刺史以下都可自决。上朝时也令其侍立一旁,逐渐熟悉朝政,好不容易捱过两年,63岁的孝宗自觉心神交瘁,体力不支,而守丧也已期满,便不顾丞相周必大、留正等人的劝阻,在紫宸殿举行了受禅之礼,由太子赵惇承继大统,就是宋光宗。
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重阳节,逢光宗生日。百官上寿完毕,便请光宗朝见重华宫。光宗没有得到李后的同意,不敢贸然答应。大臣谢深甫劝谏说:“父子至亲,天理昭然。太上皇爱陛下,就像陛下爱护嘉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太上皇春秋已高,倘不去朝见,千秋万岁之后,陛下还有什么颜面再见天下之人?”光宗听后,也觉几年来所做过分,当即传旨朝见重华宫。大臣们立即喜形于色,静候殿上,等待光宗出驾。不料光宗刚刚走出大殿后面的屏风,李后闪出身来,扯住光宗衣袖说:“天气寒冷,皇上久病初愈,还是快回去饮酒御寒吧。”光宗即转身退回,大臣们一见,肺都气炸了。陈傅良急中生智,九-九-藏-书-网抢步上前,一把拉住了光宗的袍角,恳求说:“车驾都备好了,百官也已集合完毕,陛下千万不要还宫。暮秋天气,并不严寒,陛下还是前往吧。”李后把眉一蹙,一把拽住光宗,转入屏风后面去了。
禅位大典举行完毕,光宗还被蒙在鼓里。直到第二天,新皇帝参拜他,方才知道,只好对着随侍新君的韩侂胄大发脾气:“你们这些做臣子的,事先竟不报告我,就做这样重大的决定。但既是我儿受禅,也毋须再说别的了。”话虽如此,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做了太上皇帝、退居泰安宫的光宗,时时回忆往昔岁月,分析一些事情的成败。有时就像孩子似的,瞪目怒骂,痛哭流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每逢这时,李后就为他把盏,借酒浇愁。开元六年(公元1200年)八月,做了6年太上皇的光宗忧病而死,年54岁。死后葬于崇陵。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庙号“光宗”。
六月九日,寿皇病逝。群臣向光宗报告了寿皇的死讯,光宗仍不出宫。几天以后,寿皇大殓,光宗还不肯出面主持寿皇丧礼。群情汹汹,丞相留正等人只好上书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没有答应,只同意代光宗主持丧礼。大臣叶适感到,如果不及早设法解决宫廷矛盾,局势会更加动荡,就对留正说:“皇上托疾不肯执丧,怎能使天下人信服?现在嘉王已经成人,如能参预大政,就会解除天下人的疑虑。”于是丞相留正率群臣上奏说:“皇子嘉王,天性仁孝,应该早日立为储君,安定人心,维系国本。九九藏书网”光宗看了,在奏章批了“甚好”两字。第二天留正再次奏请,传出御札,上写“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八个字,留正一见大为恐惧,思谋退路。留正告老而去后,朝中人心大摇,大臣徐谊请知枢密院事赵汝愚早定大计。赵汝愚面有难色地说:“丞相已去,我孤掌难鸣,还有什么法子呢?”徐谊说:“今日之事,须由太后出面。韩侂胄是吴太后妹妹之子,托他出面禀明太后,下令内禅,事情定会成功。”韩侂胄慨然答应,马上进宫求见吴太后,陈述利害。吴太后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次日在寿皇柩前接见执政大臣。消息传出,赵汝愚一面转告各位大臣,一面命人赶制皇袍,以备嘉王登基。
第二天,百官齐集,举行仪式,结束丧服。嘉王浑身缟素,前来主祭。赵汝愚率百官来到寿皇灵柩前,见吴太后垂帘而坐,就上奏请立嘉王为皇太子,安定人心。吴太后看了奏章后说:“既然有皇帝的御札,你们就按皇帝所说的去办吧。”赵汝愚说:“此事重大,必须由您亲自指挥才行。臣等已拟定一篇懿旨,请太皇太后过目。”吴太后接过看时,见上面写着:“皇帝因为有病,不能亲执丧礼,曾有御笔,自欲退闲,皇子嘉王,可即皇帝位,尊皇帝为太上皇帝,皇后为太上皇后。”吴太后边看边点头应允:“就照此办理吧。”群臣示意,让内侍扶嘉王进入帘内,吴太后勉励了他几句。嘉王一再推辞说:“恐负不孝之名。”吴太后又召韩侂胄入帘,替太子披上皇袍。赵汝愚率群臣一再劝进,太子这才接受百官朝贺。当了新皇帝。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