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之属
碗粿
目录
饭之属
饭之属
粥之属
粥之属
面之属
面之属
粉之属
粉之属
碗粿
羹之属
羹之属
羹之属
羹之属
水族之属
水族之属
水族之属
水族之属
肉之属
肉之属
肉之属
肉之属
果之属
果之属
卵之属
卵之属
酱之属
酱之属
饮之属
饮之属
饮之属
饮之属
饵之属
饵之属
饵之属
店之属
店之属
店之属
其他
上一页下一页
我尊敬清早即营业的店家,“助仔碗粿”“杉行碗粿”六点即开始营业,遗憾台北不见这么有社会责任感的店家。台南新忠义路、友爱街口的“阿全碗粿”也是早晨七点即开卖啊。
台北碗粿我最欣赏永乐市场口“通伯台南碗粿”,往往是中午从学校驾车回工作室,飞驰在高速公路上,脑海里浮现碗粿那迷人的形影,遂绕到那里午餐。通伯亦选用存放三年的老籼米磨制米浆,成品弹牙可口,入嘴时唇齿间跳动着米香。独自走进人影晃动的店里,碗粿快速端出来又消失,常常想念一起吃的人。
麻豆中央市场大门口那家“助仔碗粿”最能表现简单质朴之美,创始人李助八岁就提着母亲炊制的碗粿沿街叫九*九*藏*书*网卖,至今已是第三代在经营。现在台湾已无人挑担贩卖这种小吃了。那碗粿的叫卖声,存在我少年时代的深夜中,由远而近,又渐渐远去,像一切美好的经验。
对台湾人来讲,碗粿有一种亲切的表情。
好吃的碗粿首先表现出米香,软嫩中暗藏弹劲,这要用一年以上的旧籼米制作米浆,准确掌握水、米的比例。旧籼米的吸水性强,口感扎实富弹性;像台南“富盛号”“小南”,麻豆“裕益碗粿王”,莫非如此;也有人用糙米制作,如台南“蔡家”。“琴连碗粿城”甚至选用存放两三年的籼米,当天研磨成浆当天炊制。
碗粿是地道的台南滋味,很多店家就打着台南招牌99lib•net,如台北市宁夏夜市口“郑记台南碗粿、虱目鱼羹”,龙山寺附近也有一家“台南郑记碗粿”,其实都非“小南郑记”的分身;台南“郑记”碗粿在台北并无分店。
碗粿是流行于台湾的米食小吃,制作时先用在来米(籼米)磨成浆,拌匀米浆呈厚糊状,或稀或稠,糊化程度决定口感。米浆必须搅匀,以免成品软硬不均。接着,将炒过的馅料放在碗里,注入米浆,进蒸笼炊十五至二十分钟左右即熟,食用前淋上米酱膏。
淋在碗粿上的米酱膏,各家不同,大抵多用酱油膏调制,再添加蒜泥或辣酱,西螺“琴连碗粿城”的独门米酱膏,则用糯米、蓬莱米、豆腐乳炒制调成。
大凡美味都不99lib•net会忽略细节,好吃的碗粿从选米、研磨、馅料、调味到炊蒸,每一步骤皆讲究,如此才能表现碗粿美学:香郁,柔软而糯弹,滑嫩,绵密,米香饱满。
吾人吃碗粿多不约而同地,先用叉子或竹签在表面上划十字或米字形,再插进碗和粿之间划一圈,以令米酱流入,也方便食用。
台湾的碗粿南北不同,北部碗粿外观皎白;南部碗粿在制作之初,米浆添入肉臊和酱汁,呈现明显的暗沉酱色。南粿以台南为尊,台南碗粿总不乏大块瘦肉、咸蛋黄、虾仁、油葱,食用前再浇淋上米酱和肉臊,诸如麻豆“裕益”“阿兰”“金龙”“助仔”,以及台南市府前路“小南”、小城隍庙旁“郑记”和夏林路“小西脚”九九藏书都是老品牌。小南与郑记系出同源,兄弟分家,亲情分开了,味道却不容易分开。
无论碗粿的馅料、米酱如何变化,无论南北味道殊异,总是用一圆形的陶碗盛装着,保温又透气,在台湾小吃中形象非常鲜明,那圆形的外观,象征圆满。
彰化市“杉行碗粿”创立于一九七二年,起初是流动摊贩,郭清标、杨碧缎夫妇各推一辆手推车,兜售于大街小巷。是成功路、长寿街口的郑姓木材行老板看他们每天经过店外,觉得他们做生意老实又辛苦,遂主动邀请他们在店前摆摊,不收分文租金。郭氏夫妇为了感恩,遂订制两块木板招牌,叫“杉行碗粿”。我在店里吃碗粿,看到墙上挂着放大的老照片,屋瓦下简陋的木板招牌99lib•net,摩托车,摊车,汽车,似乎叙述着感动人心的故事。
判断碗粿炊熟与否,可观察中央表面,若略呈内凹状者,才是成熟,也才不会显得糊烂。常见的馅料包括:卤蛋或白煮蛋、香菇、猪肉块、虾米、虾仁、萝卜干、咸蛋黄、猪肝;先煸炒萝卜干,再爆香红葱头,续炒肉片、香菇,加入酱油、糖、白胡椒粉、米酒调味。
杨碧缎女士是嘉义人,她大姐就是卖碗粿营生,耳濡目染,自然习得制碗粿的功夫;这么多年来,夫妻同心协力,认真操持,口味不断提升。他们所制的米酱用在来米磨制,添加地瓜粉,分蒜蓉、芝麻两种,尤以芝麻酱为佳。杉行的香菇碗粿属北部风格,滑嫩中带着弹劲,米香清楚,肉馅硕大饱实,实属杰作。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