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艺术
3、渐至佳境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高贵
第一章 高贵
第二章 自信
第二章 自信
第三章 刚正
第三章 刚正
第四章 率真
第四章 率真
第五章 旷达
第五章 旷达
第六章 雅量
第六章 雅量
第七章 清谈
第八章 隽语
第九章 妙赏
第十章 深情
第十章 深情
第十一章 血性
第十一章 血性
第十二章 风姿
第十二章 风姿
第十三章 幽默
第十三章 幽默
第十四章 放诞
第十四章 放诞
第十五章 伤逝
第十五章 伤逝
第十六章 艺术
3、渐至佳境
第十六章 艺术
第十七章 师道
第十七章 师道
第十八章 名媛
第十八章 名媛
第十九章 机诈
第十九章 机诈
第二十章 机诈
第二十章 机诈
第二十一章 吝啬
第二十一章 吝啬
第二十二章 奢侈
第二十二章 奢侈
第二十二章 奢侈
上一页下一页
顾恺之吃甘蔗的方法,显露了他对生活的热爱,“渐至佳境”是他对生命的审美。苏东坡认为人生应当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顾恺之觉得生命应当从平淡而走向绚烂,这两种态度都充满了诗意——前者“朝霞似锦”,后者“晚霞满天”。
顾恺之或许没有想到,他倒吃甘蔗的吃法正好契合国人“先苦后甜”的人生态度,为后人传递了一种“正能量”。
魏晋名士常以任性放纵相标榜,推崇“且醉当前”的生活态度,《世说新语》中此类记载很多。“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99lib•net?’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另一名士毕茂世更宣称:“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这种人生态度今人可能觉得颓废透顶,用时髦的话来说是“负能量”的典型,但魏晋人认为这是一种通达的人生观,他们不在乎赫赫武功,不在乎藉藉名声,只在乎能不能称心而言,是不是任性而行。
他曾做过桓温司马大参军,桓温常常对人说:“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他身上痴气和狡黠各占一半,综合起来痴与黠正好拉平。痴气惹得大家都喜欢捉弄他。任散骑常侍时,他与谢瞻的官署毗连,二人夜晚月下久坐吟咏,谢瞻每次都含含糊藏书网糊地称赞他,顾听到了赞赏更加起劲,啸咏到夜深还不知疲倦。谢瞻熬不住了就暗暗找人代替自己陪他,顾恺之竟然从没察觉出来,照样自我吟咏陶醉到天亮。
不过,一听说“先苦后甜”,我自己就有点犯怵。前人为“先苦后甜”写了很多格言,什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什么“吃尽苦中苦,做到人上人”,还有圣人的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实话,我对这类格言本能地反感,这种生活态度过于功利,它把漫长的人生当作一次赛跑,只看重最后那一瞬间的结果,完全忽视了生命的过程。假如整个人的一生都是苦海,即使最后几天再甜也得99lib•net不偿失,更何况,假如学习过程极其痛苦,就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假如没有兴趣和动力,便即“吃尽苦中苦”,恐怕也难“做到人上人”——只有觉得读书有味的人,最后才会成为“学霸”;只有在过程中尝到乐趣的人,他的人生才会“渐至佳境”。

顾恺之甚至还迷信一些小法术,认为只要诚心就会灵验。一次桓玄拿一片柳叶骗他说:“这是蝉隐身的叶子,用它可以自隐其身,我们可以看到别人,别人看不到自己。”顾恺之还信以为真了,常用这片柳叶自蔽,桓玄就在他身旁便溺,他更深信桓玄看不见他,把这片柳叶看得更加珍贵。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藏书网
“没有”痴绝就难有他的才绝和画绝,“痴”让他超脱了世俗的你争我斗,让他专心于艺术和文学创作。“只有”痴绝也不会有他的才绝和画绝,全无灵气再痴再苦也弄不出画绝来,最多是一个熟练的画匠。通常情况下,“痴”者不“黠”,“黠”者不“痴”,而“痴”和“黠”集于顾恺之一身,成就了他画坛圣手的地位,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喷饭的故事,还有许多引人深思的趣闻。
“倒吃甘蔗”就是这样的趣闻之一。
大多数人吃甘蔗总找最甜的那几节,顾恺之每次吃甘蔗却从梢子吃起。人们问个中缘由,他说这样吃能“渐至佳境”。从最甜的那节吃起会越吃越淡,从梢子吃起则越吃越
藏书网
甜,前者是享受在前,后者是吃苦在先,这种甘蔗吃法上的差异,自然而然让人想起人生观的不同。
“先苦后甜”推向极端,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牢狱般生活,就有了“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方法。苦一辈子甜一天的生活不值得过,鼓吹“头悬梁,锥刺股”的家伙,不是笨蛋就是恶魔!
顾恺之(字长康)有才也有趣。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才绝画绝让人钦敬,痴绝则让人亲近。
把学习、工作当作乐事,我们才会觉得人生特别美好,学得再苦干得再累,你同样都能感受到轻松快乐,这样,你的人生和事业才能“渐至佳境”。
——《世说新语·排调》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