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
目录
第一章 食蓼少年
第一章 食蓼少年
第二章 变法与党争
第二章 变法与党争
第二章 变法与党争
第三章 马入尘埃
第三章 马入尘埃
第四章 黄楼
第四章 黄楼
第四章 黄楼
第五章 乌台诗狱
第五章 乌台诗狱
第六章 黄州五年
第六章 黄州五年
第六章 黄州五年
第七章 飘泊江淮
第七章 飘泊江淮
第八章 风雨京华
第八章 风雨京华
第九章 书斋内外
第九章 书斋内外
第九章 书斋内外
第十章 杭州去来
第十章 杭州去来
第十一章 颍州·扬州·定州
第十一章 颍州·扬州·定州
第十二章 惠州流人
第十二章 惠州流人
第十三章 海外东坡
第十四章 北归
第十四章 北归
后记
后记
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
上一页下一页
文章发表后他在狱中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感谢当时的典狱长周震欧先生的关爱,让他在图书馆工作,这样他读书可以不受限制了,有更多时间可作研究。我们还买到林语堂的The gay genius(即现正风行的《苏东坡传》的英文原本)给他参考。他仔细读完此书,觉得林著不够严谨,不符史实的地方颇多。这本书没有触及苏轼内心深处,并说这本书是写给外国人看的。这个观点和后来张之淦教授的“质正”不谋而合。因为他读东坡的入手处不与人同,父亲有他自己心中的东坡。他的东坡要比这个大得多,是“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东坡,是“瘴海炎陬,去若清凉之地”的东坡,是“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的东坡。
2020年3月于纽约九-九-藏-书-网
苏轼和陈慥重逢在黄州,此时,季常已经是一个从“园宅壮丽”到“环堵萧然”的隐士,而苏本人也是风烈事业归于梦幻的时候。父亲的《苏传》便是从这里开始写起。苏轼谪黄时四十四岁,父亲遭人诬陷也在四十二三岁,都是壮年折翼。而后二十年,有更多的苦难在等待他们:东坡远谪海外,而父亲终于入狱。他有一种神秘感,他们的命运如此相似。他甚至注意到苏轼的八字。
在写苏传的过程中,父亲还写过一篇短文《宋人与茶》(1975),因此和日本淡交杂志的楠田观山建立了文字交。楠田通汉学,又是书法家。二人雁便往来,父亲赠予自己的著作,楠田先生则写了一个条幅回赠,写的是东坡的句子:“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泉试新茶。”大概是父亲在信中流露出故国之思吧。
九_九_藏_书_网
父亲去世后我和他通过一次信,果然是书家手笔,还是以未能亲见父亲为憾。这一段文字因缘恐怕是父亲唯一的一次与人交流他的著作,而竟然是外国人。
入狱之初,父亲即嘱咐我送些书进去。“诗言志”,当然是送几本诗集。我把他桌上的《玉溪生诗》送进去。但是李商隐的诗并不适合他当时的生命情境。他要一部苏东坡诗。当时,只找到一部木刻影印的《施(元之)注苏诗》,我在书中夹了一张纸条,抄录了太史公《报任安书》中的名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没有回应。
未几,再要我送《东坡事类》。《事类》,清梁廷楠辑,共四册,艺文印书馆版。如此,他已经有五册书。狱方规定,受刑人最多只能有五本书,苏轼的研究便是从这五本书开始的。
大约一年左右,他在
九九藏书网
报上发表了《怕太太的故事》(1968),用陈季常(即方山子)“河东狮吼”的典故,说怕太太的人很多,为何独有季常背负惧内之名?为他抱不平。文章轻快幽默,似乎和他的处境不太相称。后来接着写了《苏东坡在黄州》一文,这是后来《苏传》中的第六章,即“黄州五年”的原型。
我觉得父亲很寂寞。
直到张辉诚2015年12月发表在报上的《寻找李一冰》一文,我才知道这部书受到各方的肯定,但是这已是本书出版了三十二年之后,作者已经去世了二十四年。
父亲没有师友,没有同事,没有学生,没有助手,甚至没有收入,所有的只是老伴无怨无悔的支持。他写《苏传》,是找到了一个比自己大千万倍的历史人物,告诉自己:这点冤屈不算什么。
父亲对文字有特殊的敏感,文字可以疗伤止痛。我喜欢为他找书,送书。在那时候,书籍是生命,书籍可藏书网以使他自由。
父亲的《苏传》是一本忧患之书,一场冤狱使他的生命进入苏东坡的内心世界,《苏传》由是诞生。
父母在1980年赴美依子女生活。父亲在去世前两年(1989)问过我有没有听过关于《苏传》的批评,我直说没有。
李雍
贬谪黄州是东坡文学高峰的开始。于是,中国有了文学的东坡。父亲也是因为冤案的折磨,困心衡虑,因同情而理解,所以留下了《苏传》。一本好的传记作者和传主之间必定会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清刘鹗在《老残游记》序文中说天下至性至情的文章都是一种“哭泣”:《离骚》是屈大夫的哭泣,《史记》则太史公之哭泣,《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哭泣。如是,《苏传》便是父亲的哭泣。或许这是命运的定数,天降大任的道路必须如此酷烈。www.99lib.net
出狱之后,他带回家的是一本自编的《东坡年谱》,粗糙的纸张,用手装订的。他记住了二千多首苏诗的三分之二。他不得不替东坡作传了,在狱中四年,是和东坡共同生活的四年。他逐渐认识了苏东坡,他渐渐懂得什么是命运,他写东坡,寄托如此之深,好像自己已经栩栩然化为东坡了。
1975年台北学生书局影印了王文诰的《苏诗编注集成》,因为要六百元,他三进三出书店才决心买了下来,他喜欢王文诰的创见,但是未免“胆子太大”,所以去取谨慎。2003年初我在北京的书店里发现了孔凡礼的《苏轼年谱》三大卷,不觉眼睛湿润,那时候一书难求,那里面有那么多材料是父亲当年要抄、要借才能看到的。
更多内容...
上一页